漂泊的人终会找到归宿

一个单亲妈妈,两座城市,三个孩子,一年365天,在孤独、想念、纠结、矛盾中徘徊、一次次充满希望又一次次回归现实。


这是一个在深圳奋斗的单亲妈妈和她的三个留守孩子的故事。


01 

妈妈的孤独谁知道


妈妈是一个非常文艺喜欢记录生活的乐观女孩。她为了讨生活,从江西的一个小农村来到深圳这个大城市。留下两个男孩、一个女孩在父母家,独自生活。


在深圳,她租了一间一室一厅,每月房租600元。可想而知,这是深圳多么偏僻的房子,也许出勤需要好几个小时,也许是郊区的工厂店,总而言之,这份工作,可以满足家里三个孩子的生活开支。


她每天工作九小时,回到家已将7点,开始做饭、吃饭、刷剧、洗簌睡觉。没有其他的圈子,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心中唯一能泛起涟漪的就是家里的三个孩子。


身在深圳,做着重复而枯燥的工作,心里想的一直都是自己的孩子。


寒暑假要把两个大点的孩子接过来,一起在出租屋里生活一段时间;过年过节,都要回家去看孩子。


回家的满心欢喜和离别的依依不舍,在两个城市,来回切换,以至于麻木。一个人回去、一个人离开,残忍而无奈,笑容和泪水除了自己知道,就是那三个无辜可怜的孩子。


妈妈突然来到的惊喜和看似坚强却早已泪奔的离开,让孩子真真切切的感受着爱与痛、喜与悲。


这就是一个留守儿童妈妈的真实情感。反而单亲这个关键词,对她倒没有多大的意义。


02

想要找到自己的下一代


中国农村留守儿童多达700万余人。其中四川农村留守儿童规模最大,总人数为76.5万。96%的农村留守儿童由家中老人照顾。其中男孩占比54.5%,女孩占比45.5%。各省份年龄结构与全国基本一致,表现为6-13岁的农村留守儿童规模最大,均超过50%。


改革开放以来,大量的农村人口,放弃手朝黄土背朝天的务农生活,进入城市、大城市寻找薪资更高的工作。而自己年幼的子女,只能留在家中由年迈的父母照顾。


大多数90后都是在这样的环境下长大的,而90后的下一代,也有可能继续在这样的环境下,重复父母的轨迹。


生活好点的,父母在外地落户,孩子随迁至父母打拼的城市,与父母一起生活。


孩子与父母小时候的生活环境完全不一样,孩子在多重文化下生活、学习,慢慢长大。


不得不说,一代一代,在改变,也在成长,下一代的环境更加优越、生活更加富裕。物资生活逐渐改善的同时,是精神生活的匮乏。


离家的那一代还有着对家乡土地的眷恋,然而从小就在不同的土地上长大的下一代,在父母和自己的夹缝人生中,寻找平衡点。


能见到很多在外随父母一起生活的孩子,最后因为户口问题,不得不回老家上学的下一代,在双方文化的差异下,寻找自我、突破自我的艰辛路程。


没和父母在一起的,梦想着能做回一个婴儿,能在父母怀里撒个娇;而和父母在一起的孩子,也需要在父母与自己的生活中寻找那个共同点。当然不只是孩子,父母何尝不也是这样呢。


03

漂泊的人终会找到归宿


离开一种熟悉的环境;离开一方生养我的热土;离开一块牵挂我的地方到另一个陌生的地方。漂泊,可能,我们会饥饿难忍;可能,我们会强装笑颜;可能,我们会贫病交加;可能,我们会强迫着改变自己放弃尊严。


我们大多数人这一辈子都在漂泊,寻寻觅觅,一直都在找寻自己能够停歇的港湾,然而,终无结果。


前文说到的单亲妈妈,她最后选择回到自己的家乡,和三个孩子在一起,每天去接自己的孩子放学,和他们一起吃着街边的小吃,也许生活苦一点,但是她的心不再漂泊,孩子的心不再漂泊,她们彼此才能找到各自的归宿。


我们本来就是漂泊的人类,我们本来就是漂泊的民族,不管你喜不喜欢,和有没有漂泊没有任何关系。当我们静止不动时,地球自转每天带着我们旅行40000公里。


无论这段路程多么煎熬、多么寂寞,能够拯救我们孤独的灵魂的,是内心一直指引的方向。


它在远方,呼唤着你,让你心甘情愿跟着它走。


我们渴望归宿,渴望一个能安放自己身体和心灵的地方,渴望对得起自己的亲人,渴望不再漂泊。


听从内心,你就是自己的指路人,内心最深处的渴望,让你终究会找到回家的路。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