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慶在路上D4

文/仁龍巴

今天才是此行的目的地——中國京杭大運河博物館。專門挑選了離博物館不足千米的地方住宿,喫過早餐幾步路既可達到。博物館坐落在運河廣場南面,高大的拱墅區政府對面。

展館分爲序廳、第一到第四展廳。分別介紹大運河的開鑿與變遷、大運河的利用、大運河(浙江段)專題陳列、大運河的文化等內容。

京杭大運河全長1797千米,公元前486年開始建造。春秋末期,吳國爲北伐齊國爭霸中原,在江蘇揚州附近開鑿了一條引長江水入淮的運河(稱邗溝),以後在這基礎上不斷向北向南發展、延長尤其經隋朝和元朝二次大規模的擴展和整治,基本上完成了今日京杭運河的規模。

可見運河最初是出於軍事目的,而後期的貫通南北不僅繁榮了經濟,國家也通過漕運鞏固了統治。

北京是京杭大運河北端的終點,杭州是京杭大運河南端的終點,杭州終點的地標是拱宸橋。當京杭大運河由北往南,緩緩而來,到了拱宸橋,便是真正進入杭州城了。

風雨百年,坍塌重修,“拱宸橋”這個名字從未變過。拱宸橋古時是杭州的北大門,據說當年康熙、乾隆南巡都是從拱宸橋進入杭州的。《論語·爲政篇》:“爲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衆星共之”,“拱”通“共”,“宸”通“辰”,拱宸橋之名由此而來,寓意百姓擁戴德政。民間也相傳,“拱”意爲拱手接駕,“宸”指北方,寓意帝王,“拱宸”也就是迎接(擁戴)帝王。拱宸橋最初是座木橋,明崇禎四年(1631年),當時的舉人祝華封爲解兩岸船渡之苦,募集資金造橋。清代初年,木橋傾塌後,改建爲石橋,後幾經毀壞重建,至光緒十一年(1885年),在杭人丁丙的主持下重修,建成了我們現在所看到的拱宸橋,全長92.1米,橋身高約16米,是杭城最高最長的石拱橋。
初秋時節,信步拱宸橋。橋下清波微瀾,橋面人流如織。橋西直街,博物館羣,“老字號”……橋兩側衆多的老街小巷,藏在歷史的故紙堆裏,藏在文人的詩情畫意裏,也藏在老百姓悠閒的小日子裏。

在杭州,如果你想找一個連接歷史縮影和現代繁華的地方,那恐怕沒有什麼地方比拱宸橋更合適。
這是防撞墩的石獸,這四個防撞墩本來是沒有的,由於拱宸橋有過幾次被貨船撞擊的危險遭遇,有關部門就設計安裝了防撞墩。四隻石獸的名字叫趴蝮(音八夏),據說是龍的兒子,愛趴在河面上,是橋的守護神。

拱辰橋是個很有味道的地方,有深厚的歷史,有濃濃的煙火氣,有傳統中醫和扇博物館…比起熙熙攘攘的西湖,坐在河邊喝一杯茶,看看來來往往的漁家船,生活就在眼前。值得千里迢迢一趟。

因爲準備工作不夠充分,計劃在徐州參觀的淮海戰役紀念館正在改建維修而閉館。我一度想幹脆在杭州或下一站揚州多呆一天,但先生強烈推薦徐州的龜山漢墓,勾起我不少好奇,於是下午我們驅車近600公里,直奔徐州啦!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