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封信|我纔不要變成數據呢

小扇子:

昨天開學,八個月沒見的宿舍,一切都覆蓋在塵灰下。忙裏忙外,直到今天早上,纔有點時間給你回信。

當時收到你的上一封信時,思緒紛雜,聯想起很多。要不是當時已經太晚了,都想即刻動筆揮就。一直延至今日,很多想法都消落下去了。

大數據給這個時代帶來了前所未有的便利,可以記錄下世間萬物的“前世今生”,便於我們去了解與分析某事某物。

對於“前世今生”的考究,不止於人的一生,很多思想者,會將目光放諸於萬物。

前幾天,看到豐子愷的一篇《大賬簿》,就是討論他自己常常疑惑與悲哀,一些物輾轉過什麼纔來到他的身邊?又將流離到何處?

看到一顆飯粒,他便思索這飯粒是哪一天哪位農夫種下的一批稻穀中一株稻穗,又經過誰的鐮刀與磨,最終成爲這掛在衣襟上的飯粒。

與朋友外出郊遊時,他折了一根樹枝當手杖,後來將之拋棄在田間時,他就想,以後這根樹枝會有什麼樣的結果,自己以後再也不會見到它了,想到這些,他又返回拾起樹枝,鄭重地向它道別,然後又硬着頭皮拋棄它。

看到這兒,我都忍不住哈哈大笑了。但這樣的癡態,也是隻有像豐子愷先生這樣細膩善感的人才會有。很多人正是“不癡”,所以平庸。

豐子愷這經年的疑惑與悲哀,最終感悟道:

我彷彿看見一冊極大的大賬簿,簿中詳細記載着宇宙間世界上一切物類事變的過去、現在、未來三世的因因果果。自原子之細以至天體之巨,自微生蟲的行動以至混沌的大劫,無不詳細記載其來由、經過與結果,沒有萬一的遺漏。於是我從來的疑惑與悲哀,都可解除了。

這“大賬簿”的說法,是不是也是和當代的“大數據”類似?

還有現在的“區塊鏈”技術,一切上鍊後便可追根溯源,不可抵賴。而豐子愷感悟到的這世間有本“大賬簿”,事無鉅細地記載着萬事萬物的源與流,容不得半點遺漏和虛假。這些都是有相似的理念在其中。

豐子愷先生不知道什麼“大數據”,但他的真悟可比“大數據”更深一層。任何數據,一切技術不都在這世間的“大賬簿”裏頭嗎?

“大數據”技術的使用,使得機器有時比人更瞭解人,但是對我這樣帶有點理想與浪漫特質的人來說,總覺得將這技術用在情侶之間送禮物不太恰當。

當然我不排斥科技進步,但是我一想到我認爲親愛的人,送我的禮物竟不是自己去揣測思索我的喜好,而是直接用大數據來分析再“投其所好” ,我對這禮物就不會覺得它有多珍貴了。

無論是情侶還是親朋好友,送禮物最珍貴的不是禮物本身,而是這份禮物凝結了多少送禮人的心思和心意。也正是如此,纔會有“千里送鵝毛,禮輕情意重”的說法。

真誠對人,或者是愛人,是願意爲對方去花時間,花心思的,而不會去投機取巧。

技術進步是沒錯的,但是到技術要滲入到人的情感,倫理領域,始終是個拷問人性的難題。

據說,馬斯克的“腦機接口”技術能夠將人的記憶上傳,儲存,或者下載到一個新的人體上或機器人中。人死後,儘管失去了肉體,還可以憑藉着這技術,成爲一個“在線幽靈”,從而實現“數字永生”。

這些聽起來,真是新鮮又可怕。之前看到《奇葩說》也有辯論過這樣的話題。將人死後將記憶儲存在芯片裏,然後上傳到電腦,如此以永生。

具體的辯論我已經不太清。只記得幾個觀點。贊成的一方說,將這技術用在人身上,會使我們對自己或他人,死亡的恐懼與悲哀減輕一點。活着的人還能保留死去的人的記憶和意識,多少也是一點慰籍。

反對的一方有說道,不按照自然的規律生老病死,對於活着的人也很難開始新的生活。就算很深愛那死去的人,但是一想到曾經那人的溫度和音容笑貌,而今只能面對冰冷的數據和機器,心中會更加的悲傷。

這些說的都有道理,我會怎麼選呢?我也不知道唉,好糾結,還沒想明白,真是太費神了。不想去想啦。

對於你說的以後的人物用數據記載,比傳記文字更加詳細全面,這是當然的。但是,我想,以後是用數據記載還是個人的文字傳記,這些方式都是要兼有,而不可舍的。

但這兩者中,我還是比較傳統地傾向文字記載。因爲文字,是人寫的,多多少少是注入了溫度與情感的。

試想多年以後,或者就現在吧,你是喜歡看數據去了解我,還是更喜歡看我這叨叨絮絮的文字呢?

最後我要大聲說一句:“我纔不要變成數據呢!”

                                                          QY


歡迎關注公衆號:等你回信ys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