逝去的古色古香

三号应同学结婚邀请,再次去了靖州。

记得上次去靖州还是毕业旅行那会儿。

初次到靖州,就被哪里古色古香的建筑所迷,房屋外饰是黑白相间的条纹,店铺招牌是墨底金字的匾额,整齐划一,风格归统,远远望去,眼前一亮,这或许是当地少数民族特殊的风格。

等到了同学家里,屋外坪场简单地铺了水泥,上面明显有岁月的痕迹和裂缝;房子低矮,木质的,支撑的柱子已泛黑,但还依稀可见柱子上暗黄色的桐油,却只能畅想昔日金黄色的风采。

屋顶的瓦片是熟悉的暗青色,我自己老家的旧房子也是用的这种瓦,也很庆幸,我亲眼见过这种瓦片的定型与烧制;房屋里的地板是用木块铺的,虽没有现在整齐的花纹和艳丽的色调,却是朴素的树木脉络,别有一份风味,坐在上面有一丝清凉,但并不觉得冷,晚上打个地铺,就是床。

灶屋里并未铺设水泥、石子、或其它什么,就是简单的一块土地,适当整平,夯实;靠门的一角竟还有一个火坑,这让我很意外,因为这玩意我是在我的太奶奶家里看到过的,上面挂满了漆黑的腊肉、肉肠、豆腐、或各种野味。入冬时节,我最喜欢围在火坑傍边添柴烧火,虽然经常被呛的眼泪直流,但就是觉得有趣。

火坑中间有个三角支架,上面放个壶,一般用于储存热水的,这就是劳动人民的智慧,即减灭了火势,又可以烧热水,而最让我难以忘怀的,就是在傍边烤红薯和烧糍粑,只可惜,这种味道现在只能存留在记忆中了。过年时,一家人围着唠嗑、守岁,其乐融融,各自体会,尽管外面大雪纷纷,寒风冷冽,里面却温暖如春,别有洞天。这其中不乏远古篝火习俗的遗留。

经历了一天的车程,在屋里一坐,吹吹自然风,顿感疲乏全无。更幸运的是,我们刚好赶上了靖州杨梅的末班车,当同学从冰箱里拿出来一盆新鲜的杨梅,大家就迫不及待地动手动脚,直至此时,我才是第一次感觉到杨梅竟然还可以这么好吃,红红的,乌乌的,圆圆的,大大的,看着就赏心悦目,咬一口,肉嫩汁多,甜甜的,还有几乎察觉不到的一丝丝的酸,吃完一个就情不自禁去拿第二个,我已记不清当时吃了多少,但肯定是很多的。

等到第二天,同学带我们到山上去摘,就在树上吃了起来,虽是同一地一树的杨梅,却又别有风味。记得我们归去的时候,各自都还带了几箱。但有趣的是,之后吃过多种杨梅,却再也找不寻之前的味道,何也?是杨梅变了?还是我们变了?

当然,还有靖州的蜜饯,也是一大特色,几乎家家户户都会搞点。

如果有人问你,什么味道最好,那肯定是回忆的味道。

日光荏苒,弹指一挥间,七年过去了。

路还是那条路,但已宽敞了很多,并铺了水泥,油光锃亮,两边都是各式各样的洋楼,家家小小,或小车,或摩托,忙的不亦乐乎,这是时代在进步的样子。老旧的木房子依旧可以看到些,但已布满了灰尘,缺少了人迹。原有的痕迹还依稀可以看到一些残存,也就是一些残存。

目前还没有任何一种力量可以阻止时代的变迁,变迁意味着变化,变化就是改变原有的。我们一则追求时代的日新月异,一则凭吊逝去的古色古香,这似乎是一件可笑的事。何况,过去也是在变化过去的过去,只是一则温和,一则猛烈。

其实,从古至今,变化都一直存在,只是如今的变化太过迅速,太过猛烈,让我们明显感觉到了它的存在,反而一时间难以适从,结果导致心态的变化跟不上时代的变化,拖了后腿。

或者说,随着年岁的增长,喜静,不喜动。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