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記||02嘉峪關

       

        時間匆忙,略微瀏覽了一下百度網頁,普及了一點嘉峪關的知識,我纔敢走進嘉峪關,走進這天下第一雄關。

        一進景區門,迎面便是一座高大威武的銅像。一位將軍騎在剽悍的馬上,右手握長劍,劍在鞘中;左手二指指前方,目光如電。這位將軍會是誰呢?霍去病?我思忖着。低頭看下面鐫刻有馮勝二字。對於歷史,對於英雄,我是個孤陋寡聞的女子。很慚愧,這個名字對我來說很陌生。他與嘉峪關有什麼淵源?又有什麼豐功偉績?讓他佇立在如此顯耀的位置,接受每一個遊覽者的注目禮?我思索我追問……

        銅像後面是一泓泉水。可能疏於管理,泉面看上去並不太清潔。周邊生長着許多小的楊樹。時過中秋,楊葉漸黃,呈現出一派衰敗景象。有些樹身微傾,倒映水中,別有風味。環顧四周,泉並不大,泉岸曲曲折折。

        岸邊立有一個木牌,上面寫着九眼泉簡介,才知道這並不起眼的泉對嘉峪關來說卻有着很重要的意義。這一點《秦邊紀略》中有記載:“初有水而後置關,有關而後建樓,有樓而後築長城,長城築而後可守也”。這裏的水便指的是九眼泉。由此可見,今日我們所見到的嘉峪關的恢宏景象都與此水密切相關。

        牌子旁邊,馮勝塑像側。一個小男孩雙腳並立,雙手背後,很認真地背誦王瀚《涼州詞》。他的母親爲他拍下照片。“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此情此景,大概她的母親想讓孩子真正感受詩歌中戍邊將士的英勇氣概吧!

        午後,陽光明亮。沙粒、碎石在腳下延伸。遊人如織,隨着人流來到第一座門。擡頭看見上面四個鎏金大字:天下雄關。整個建築由石磚木土構建而成,連接着外城牆。外城牆不高,城牆上無數的跺口,高大的烽火臺,一下子把人拉回到了遙遠的戰爭年代。

        帶敬仰、肅穆之情,我緩步進入門內,入門兩邊是兩排氣勢宏大的銅壁畫,上面雕刻着形形色色的人物和風物。我猜測這些壁畫內容多與當朝使節來往有關。圖上的駱駝讓人聯想到了絲綢之路。

        路邊有景點介紹牌。與同行夥伴站立讀那文字。文字簡要介紹了嘉峪關優越的地理位置、築建人、築建歷時之久及它的戰略意義。在這段文字中我再次看到馮勝將軍的名字。是他收復河西后,在此選址建關,前後經歷了一百六十年的時間,築建了這座規模宏大的關城。看到此處,我對馮勝將軍油然而生敬佩之情,也明白塑像位置的意義,這樣一位具有雄才大略的將軍,值得人們紀念他。

        信步前行,主路北邊,有一座五角亭子,亭下有一塊大石碑,碑上書有紅色的四個大字:天下雄關。字體蒼勁有力。有文字記載,此碑是清嘉慶十四年肅鎮總兵李廷臣視察嘉峪關防務時,他見這裏南有祁連雪山,北有黑山,關勢雄偉,便寫下天下雄關四字並勒石爲碑。遊人在這裏爭相拍照,我也拍照留念。陽光強烈,晃得人睜不開眼,拍照完畢我們便匆匆離去。

        沿着碑廊,一路西行,有人在外城牆下駐足。我想攀登到高高的內城牆上瞭望,去追憶往昔戰爭的場景。

        通往城牆的道路,一分爲二,一半是階梯,一半是斜坡。導遊說在戰爭年代,斜坡就是馬道,將士可以騎馬登上城牆,查勘軍情,指揮作戰。    拾級而上,站到城牆上,視野一下子開闊起來。向外望,矮矮的外城牆連綿延伸到遠方。外城牆外是茫茫戈壁沙灘,赤日千里,荒涼悲愴,寸草不生。向內望,是深深的翁城。它總讓我想起請君入甕和甕中捉鱉兩個帶有貶義色彩的成語。想象敵人進去翁城的驚慌錯亂與被射殺的慘烈。現在站在高高的城牆上,我充分地體會到這裏內城、外城、城壕三道防線的壁壘森嚴。

        在城牆上久久遊蕩,撫摸着古老寬大的長方形城磚,探身過城牆上的跺口,慢慢走過角樓和敵樓。資料上說角樓是守城士兵值勤放哨的地方;敵樓是放置兵器的地方。隔着敵樓的木門往裏觀望,大概有一間房的寬深度,房頂上雕刻着精緻的花紋。如今這裏人去樓空,只有房檐下的麻雀還在嘰嘰喳喳地叫。站在這裏回望,光化樓、柔遠樓、嘉峪關樓三座高大建築在一條中軸線上,在午後陽光的照耀下,顯得更加雄偉壯觀。

        時間如流沙,不容我一一細細觀看,許多建築擦身而過,戲臺、關羽廟、將軍府都只是匆匆一暼。在這裏無法細說。跟隨一位女導遊,聽她講述定城磚的故事,感嘆古代匠人的智慧與官吏的戲謔殘酷。光化門的旭日東昇和柔遠門的懷柔政策。擊石鳴燕的啾啾聲在耳畔迴響。踏着羅城門樓下長條巨石,感受當日曾經的開放與繁榮。各國使節來往進貢,早晚的商旅通行,絡繹不絕,竟將腳下的堅硬的黑山巨石碾壓出兩道深深的車轍。

        出了羅城門便是古戰場。站在高處,我想象到了當年的塵土飛揚,戰鼓鏗鏘。此行唯一遺憾的是由於時間緊迫,沒來得及去蹬覽懸臂長城和一睹長城第一墩。

            寫於2020年10月6日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