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记||02嘉峪关

       

        时间匆忙,略微浏览了一下百度网页,普及了一点嘉峪关的知识,我才敢走进嘉峪关,走进这天下第一雄关。

        一进景区门,迎面便是一座高大威武的铜像。一位将军骑在剽悍的马上,右手握长剑,剑在鞘中;左手二指指前方,目光如电。这位将军会是谁呢?霍去病?我思忖着。低头看下面镌刻有冯胜二字。对于历史,对于英雄,我是个孤陋寡闻的女子。很惭愧,这个名字对我来说很陌生。他与嘉峪关有什么渊源?又有什么丰功伟绩?让他伫立在如此显耀的位置,接受每一个游览者的注目礼?我思索我追问……

        铜像后面是一泓泉水。可能疏于管理,泉面看上去并不太清洁。周边生长着许多小的杨树。时过中秋,杨叶渐黄,呈现出一派衰败景象。有些树身微倾,倒映水中,别有风味。环顾四周,泉并不大,泉岸曲曲折折。

        岸边立有一个木牌,上面写着九眼泉简介,才知道这并不起眼的泉对嘉峪关来说却有着很重要的意义。这一点《秦边纪略》中有记载:“初有水而后置关,有关而后建楼,有楼而后筑长城,长城筑而后可守也”。这里的水便指的是九眼泉。由此可见,今日我们所见到的嘉峪关的恢宏景象都与此水密切相关。

        牌子旁边,冯胜塑像侧。一个小男孩双脚并立,双手背后,很认真地背诵王瀚《凉州词》。他的母亲为他拍下照片。“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此情此景,大概她的母亲想让孩子真正感受诗歌中戍边将士的英勇气概吧!

        午后,阳光明亮。沙粒、碎石在脚下延伸。游人如织,随着人流来到第一座门。擡头看见上面四个鎏金大字:天下雄关。整个建筑由石砖木土构建而成,连接着外城墙。外城墙不高,城墙上无数的跺口,高大的烽火台,一下子把人拉回到了遥远的战争年代。

        带敬仰、肃穆之情,我缓步进入门内,入门两边是两排气势宏大的铜壁画,上面雕刻着形形色色的人物和风物。我猜测这些壁画内容多与当朝使节来往有关。图上的骆驼让人联想到了丝绸之路。

        路边有景点介绍牌。与同行伙伴站立读那文字。文字简要介绍了嘉峪关优越的地理位置、筑建人、筑建历时之久及它的战略意义。在这段文字中我再次看到冯胜将军的名字。是他收复河西后,在此选址建关,前后经历了一百六十年的时间,筑建了这座规模宏大的关城。看到此处,我对冯胜将军油然而生敬佩之情,也明白塑像位置的意义,这样一位具有雄才大略的将军,值得人们纪念他。

        信步前行,主路北边,有一座五角亭子,亭下有一块大石碑,碑上书有红色的四个大字:天下雄关。字体苍劲有力。有文字记载,此碑是清嘉庆十四年肃镇总兵李廷臣视察嘉峪关防务时,他见这里南有祁连雪山,北有黑山,关势雄伟,便写下天下雄关四字并勒石为碑。游人在这里争相拍照,我也拍照留念。阳光强烈,晃得人睁不开眼,拍照完毕我们便匆匆离去。

        沿着碑廊,一路西行,有人在外城墙下驻足。我想攀登到高高的内城墙上瞭望,去追忆往昔战争的场景。

        通往城墙的道路,一分为二,一半是阶梯,一半是斜坡。导游说在战争年代,斜坡就是马道,将士可以骑马登上城墙,查勘军情,指挥作战。    拾级而上,站到城墙上,视野一下子开阔起来。向外望,矮矮的外城墙连绵延伸到远方。外城墙外是茫茫戈壁沙滩,赤日千里,荒凉悲怆,寸草不生。向内望,是深深的翁城。它总让我想起请君入瓮和瓮中捉鳖两个带有贬义色彩的成语。想象敌人进去翁城的惊慌错乱与被射杀的惨烈。现在站在高高的城墙上,我充分地体会到这里内城、外城、城壕三道防线的壁垒森严。

        在城墙上久久游荡,抚摸着古老宽大的长方形城砖,探身过城墙上的跺口,慢慢走过角楼和敌楼。资料上说角楼是守城士兵值勤放哨的地方;敌楼是放置兵器的地方。隔着敌楼的木门往里观望,大概有一间房的宽深度,房顶上雕刻着精致的花纹。如今这里人去楼空,只有房檐下的麻雀还在叽叽喳喳地叫。站在这里回望,光化楼、柔远楼、嘉峪关楼三座高大建筑在一条中轴线上,在午后阳光的照耀下,显得更加雄伟壮观。

        时间如流沙,不容我一一细细观看,许多建筑擦身而过,戏台、关羽庙、将军府都只是匆匆一暼。在这里无法细说。跟随一位女导游,听她讲述定城砖的故事,感叹古代匠人的智慧与官吏的戏谑残酷。光化门的旭日东升和柔远门的怀柔政策。击石鸣燕的啾啾声在耳畔回响。踏着罗城门楼下长条巨石,感受当日曾经的开放与繁荣。各国使节来往进贡,早晚的商旅通行,络绎不绝,竟将脚下的坚硬的黑山巨石碾压出两道深深的车辙。

        出了罗城门便是古战场。站在高处,我想象到了当年的尘土飞扬,战鼓铿锵。此行唯一遗憾的是由于时间紧迫,没来得及去蹬览悬臂长城和一睹长城第一墩。

            写于2020年10月6日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