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時間多去大學聽講座!(已是過去式)

曾聽某位學者在談哈佛的社會貢獻,哈佛的講座是公開的就是其中一項。也就是說,理論上哈佛所在的劍橋鎮上的每一位居民,都可以跑到校園去聽講座。這些講座大部分是免費的,而且來做講座的既有政要名流的,也有鉅富大腕。

國內一流的大學也有講座,且以前尤其多,能在校門口到處可見講座相關的海報招貼。你只要願意去聽,任何時間客氣的進入講堂,沒有人會攔着你。

而且這種自由式講座非常考驗講座人的能力水平。有時候分享的主題會聽衆爆滿、接踵而至,有時候聽衆則稀稀散散的,但無論如何,只要內容和講演表現足夠精彩,都會在講演末尾獲得熱烈掌聲與好評。

當年北京大學校長蔡元培做得最成功的地方,就是在學校課程教育質量普遍低下時,引入社會名流大咖進行講座,這是非常重要的提升學生見識水平與改善師生學習質量的機會。

鍋盔非常喜歡去聽講座,不管是大學組織的,還是小書店策劃的,幾乎每場聽完都收穫頗大。後來由於工作的關係,還是堅持每週在網上搜索一些講座來聽聽,雖然效果沒有現場好,但也能學習很多知識,開拓眼界。

不過,何以說是“已是過去式”呢?主要是依據有兩個。

第一  大學講座越來越少,質量越來越低。

相比十年前,現在大學講座真的少了很多,大部分院校搞講座的目的性較強,要麼是爲學校做推廣用於招生,要麼是進行思政普及,再要麼就是找些行業“擦邊”人士分享“成功學”(賣書)等。這種在校大學生都不願意聽的講座內容,社會不相關人等就更不願意去了解啦。

第二  講座內容審覈嚴格,自由選題度低。

講座內容事先要層層審批,其過程之複雜不可想象。好不容易審批通過,講座過程中只要下面領導覺得有“刺耳”內容,馬上就出現如“麥壞了”或“停電故障,暫停講座”等問題,結果是終止講座。

講座內容選題的空間越來越小,涉及社會問題、宗教問題、政治與司法等相關的主題均受限,只能齊唱讚歌頌歌,或專業技能知識分享。大學應該有的“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去哪了?

那麼有時間去哪聽優質的講座呢?線上講座是唯一且僅有的選擇,推薦網易公開課裏的《方所》。

一些以前精彩的講座,認真找都還能找到,只不過視頻是沒了,文字版還比較多,同樣可感受智者們的思想與力量。

文 | 鍋盔 二零二零年十月九日

原創內容,轉載須聯繫作者註明來源。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