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思维是一种结构(结构性思维2)

有时候说“思维”是一种结构,我们其实不太明白,为什么这样说。我们大脑明明一片模糊呀。

其实这里的“思维”是指“有意义的思维”,“有意义的思维”都是有结构的,还都是有序的,就象万物之中的“人”一样。

我们举几个例子就明白了。

例一:比如下图有9个符号,给你30秒的时间,你是否可以记住这些符号。


我看到图时是这样思考的:全方框一个、半方框四个,3/4方框四个。当时还没想到下面的继续排序,比如上下左右。



这其实就是我们认知真实世界的一种常用思考方法、一种思维结构模型:自下而上的分类、汇总、概括。大脑也喜欢记这种有序、有逻辑的信息块(不仅大脑从小就被训练这种思维方式,比如认识数字0~9;也因为这样做生理上的神经元细胞间的联结通道会被增强,给人一种畅通、舒适的体验)。

当然还有其他排序方式,比如:


一个开放式的封闭结构,涉及到整体布局、构图(考虑审美)了。

这里我们也可看出,同样的内容运用不同的结构传递,给对方的记忆印象是不一样的。以前看到一篇文章《桥》,老支书为组织洪水中的乡亲有序过桥,让共产党员断后;一个年轻的共产党员想过桥,一直被他挡在后面,直到只剩下他们两人时却桥塌人亡。文章的最后才一笔带过,洪水退后,一个老妇人来祭奠两个人:她丈夫和她儿子。这种有心安排的意外结构,总让人印象深刻。有生命的东西,总是有它特定的结构。

所谓“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内行就是有这个行业的思维结构。就象音乐,内行人士能听出和声、旋律、节奏等。因为音乐本身就是通过声音长短强弱的规律组合形成节奏,这是基础;节奏加音高组成旋律;旋律再加音质形成和声。这些要素层层构成了整个音乐的结构,所以专业人士听,能品味出音乐中的无限美感。

结构万千,但“金字塔”型是最为典型、基础的一种。从纵向上,它分“从下到上”的归纳与“从上到下”的推导。

例一就是一种“从下到上”的归纳。这种思维结构日常用得最为频繁,再举一个例子:

例二:董事长听汇报。

秘书电话:

“董事长您好!刘经理来电话说系统出现突发状况,4点钟他无法参加会议了。小张说他晚一点开会没关系,明天再开也可以,但最好别11点30分之前开。可是会议室明天已经被别人预订了,但星期五是空着的。王总的秘书说,王总明天需要很晚才能从外地出差回来。我建议把会议的时间定在星期五的10点比较合适,您看行吗?”

1、先说原因还是先说结果?

当然是先说结果。对于信息,人最容易记住的是首尾与一个关键点;再加董事长的时间也紧。这是第一共识。

2、原因能不能分类?

能。可以把它分为人和会议室两类原因,表达时应该把同类原因放到一起。这是第二共识。

3、原因可以被总结概括吗?

可以。人的原因可以概括为:刘经理、小张和王总等参会人员的时间都不方便,周五都方便(给个肯定与办公室空以及结论一致,增强说服力)。这是第三共识:分类可以总结概括。

4、在表述这三个人时有顺序吗?

有。这个案例中,最直观地还就是按照职务顺序排列,比如王总、刘经理和小张都不能参加会议。这是第四共识:同类原因中的要素需要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组织。

最后形成的汇报:

我们可以将今天下午4点的会议改在星期五上午10点开吗?因为王总、刘经理和小张(或再概括为“参会人员”)都可以参加,并且本周五会议室还能预订。

这就是思维成长(分析、归纳、总结)的一种“金字塔”结构。

再举一个“从上到下”的例子。

例三:如何将200ml的水倒入100ml的杯子?

我们平时的思维都是一根筋,纠结在这表面上的水与杯子,不懂得变通,或者说思维看不到那么远。这个问题其实涉及到三个因素:水、杯子、外部环境。水是液体,如果是固体呢;杯子如果有张力呢;如果环境(我们常常忽略,潜意识中以为环境是固定的)设在外空中。



小 结:

有意义的思维是一种有序结构,典型、基础的是“金字塔“结构,有时又代指“结构思维”。

结构思维看待事物时,首先看到的是一个问题的几个方面,强调“先总后分”(从而把握事物的关键本质与问题的关键),强调先框架后细节,先总结后具体,先结论后原因。

结构存在于每个整体与局部关系的无穷变化中(整体与局部因位置不同而变化),每个局部表现整体,而局部的意义又由整体来决定。从结构的视角去审视和思考问题,会看得更全更清。

20201011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