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课异构之我之反思


刘政老师的亮点情景导入首尾呼应,用珠穆朗玛峰与折纸的高度作比较,趣味性的开启了本节课,在本节课结束之后运用本节所学内容再次回归导入问题,并进行了“每天进步一点点,成就非凡自己”的德育教育升华。



广文的刘老师,同样利用珠穆朗玛峰导入,但她通过对折纸厚度问题细细剖析,引出问题,自然的生长出本节知识点“乘方”,顺水推舟的引出乘方的概念。对于扣标方面,刘老师紧扣本节重难点,挨个击破。学案一看,一目了然,问题目标明确。

本节亮点在自主探究环节,学案上刘老师设计巧妙,把乘方概念的相关题型整合为一个表格,一举多得,并且表格本身就有一种横纵上的联系与对比性,让做完题的学生对自己学习内容与学习情况反馈一目了然。探究一名为让学生通过做题练习巩固上一环节所学乘方的概念与意义,实为暴露学生问题。通过学生解答问题过程中,自然的生成“老师期待的问题”,此乃巧笔!刘老师顺水推舟,把“负数与分数乘方书写问题”的不一致,拿来研究。也为接下来的同学们自主合作探究,吊起了学生的胃口,此时合作,学生会不约自主产生真合作,而且刘老师也实时的给予充分的合作探究时间。此处为本节最难点,却被刘老师的问题前置的巧设,一举攻破!而学案上的变式,正能够练习学生们对乘方之意义的理解以及了解对难点的掌握程度。

探究二,刘老师再次胆大的设置表格交给学生,直述“幂的符号规律”,就让你探究。学生目标明确,会只思考符号,此时刘老师已成功的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导“本节第二个重点,乘方计算中易出现的符号问题”。其实刘老师还巧用心理学“首因效应”。正常我们是先讲乘方计算,再探究符号规律。而刘老师直击问题核心(学生的易错点),根据乘方意义探究幂的符号。讲课的顺序的掉反,首因效应的作用,大胆的选择相信学生,学生带着老师的期待与信任必回给予你惊喜,也会不自觉的甜蜜的“掉入”老师布置的“心理陷阱”,对符号印象深刻,后面接下来的计算,简直如虎添翼!

刘老师学案设计,扣标,准而狠,问题简略又到位,整合性高内容深邃。刘老师的学案从扣标和问题两方面的设计,都走在了我们青年教师的前列,给我们做了一个很好的示范!她让我深深体悟到学案的重要地位作用,一精致“学案”在手,课堂自然会璀璨开花。再加上刘老师简单的语言引导,学生便会“乘学案之舵,踏浪启航”。

所以说,学案看似简单,却大有乾坤!

刘老师的课堂,看似平淡无奇,平静如水,实则不然,却暗潮涌动,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起伏跌宕,不论是学案设计还是课堂环节流程,真的是耐人寻味!

最后想说一下我对刘老师本人首因印象,谦虚且亲和力十足。因为课堂之上的她几乎一直在躬身讲课,目光关注学生。学生讨论探究时我们一般是走近顶多弯腰探听,偶尔加上一两句引导之语。但是刘老师却俯身在学生之间聆听然后一起探讨。这让我想到我们一直倡导的“亲和力”,我们都会带着微笑上课,但这是真“亲和力”吗?刘老师带给我的感悟,亲不是简单的“表情”亲,乃是“身”与“心”的亲,发自内心得亲,身体力行的亲,身心合二为一的亲。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