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親因病去世,黃子韜選擇戴起佛珠,捧起佛經,只爲……

不久前,黃子韜爸爸因病去世,喪事一切從簡,享年52歲。

黃爸爸在世時,“他用盡自己的全力,就想把兒子庇護在自己的臂膀之下,不受一點點傷害和委屈。”

遺憾的是,還沒多久,他撐起的天的塌了,這就是生命的無常,從不按常理出牌,縱然你是億萬富翁,也都躲不過——因爲它會冷冰冰地帶走生命中重要的人,而留下的人,即使肝腸寸斷,也只能含着眼淚,揮手作別。

早在一個多月前,黃子韜還曾發佈過兩張與僧人的合照,照片裏,他手持《普賢行願品》經文,爲父母祈禱福壽。

當時沒有誰看得出他的用意,如今回過頭才明白。

當他再次出現在人們的視線時,他的手戴上了佛珠,也拿起了地藏經,我知道,他沒有逃避,而是很堅強、很有智慧的,用了正確的方式,接受了這個事實。

佛法認爲一切都是無常,如果世人都能稍稍的修習佛法,懂得一點無常觀,可能面對情感上的問題,就不會痛不欲生,面對瞬息萬變的一切,心裏也都有準備,就能很好的接受突變的一切事情。

《法句經》:

人命危脆,朝夕有變,無常宿對,卒至無期。

人的生命很脆弱,朝夕之間都可能有大變故,無常無時無刻不如影隨形,死亡隨時可能到來。生命無常,修行從當下開始,沒有明天可以期待。


堪布曾說:

如果你害怕死亡,明白人生裏裏外外的事無一不是無常,無常就會變成動力,你也會覺得餘下的人生不能白白浪費,必須好好用來修行,最後像米拉日巴尊者那樣獲得了無生無死的把握,縱然死亡來臨也絲毫無懼。



希阿榮博堪布曾經開示過:

對恐懼的事,我們一般有兩種選擇:面對或逃避。

佛法教人以務實的態度看待人生,如果一件事無法避免,就正視它,這是最明智、最節省精力的做法。

接受它是生命的一部分,在這件事上你並沒有比別人更倒黴。

正視死亡的第二步,就是了解死亡的過程:

人在臨近死亡時,身體會有哪些變化?會想什麼?需要什麼?你對此有所瞭解,才知道自己應該做什麼,不應該做什麼。

佛法中詳細講到,當修行者看到自己身上出現某些「死相」,說明壽命已到終點,這時應開始爲死亡做準備。有些人能預先知道自己的死期,並提前料理好一切,然後安詳地往生。做到這樣,靠的是平時的修持。

現在的人大多對死亡一無所知,臨終者對事物的感受迥異於常人,而人們往往是想當然地根據自己的感覺和需要去判斷他需要什麼。這不但幫不上忙,反而可能製造麻煩。

無論是爲自己,還是爲他人着想,都需要對死亡有所瞭解和準備。越早開始越好。

《因緣品》中雲:

明日死誰知,今日當精進。彼死主大軍,豈是汝親戚?

意思是:

今天死,還是明天死,誰知道呢?也許明天我們就要離開這個世界了。

明天不死,你有什麼把握?你和閻羅王和閻羅獄卒們是不是親戚啊?是不是已經商量好了?是不是他們跟你說“你放心,今天你不會死,明天也不會死,等你退休了,老了,到八九十歲的時候,我們再來接你”?

如果不是這樣,那你有什麼把握?你憑什麼知道今天不會死,明天也不會死?我們隨時都有死亡的可能,所以應該將每一剎那、每一時刻都當作自己生命的最後時刻,這樣才能精進學修,不生懈怠。

我們生命中的每一刻既是解脫的機會,也是墮落的機會。

若是把握好了,我們就會解脫;若是把握不好,我們就會墮落。因此我們不應該總往後推,推到下個月、明年,推到三年、四年甚至幾十年以後再修行,而要在當下的每一剎那中去把握生命,精進修行。

如果我們總是考慮幾十年以後的事,我們就會忽略眼前的每一剎那。若是我們在解脫成就之前死去,就永遠失去解脫成佛的機會了。

無常修好了,它能指引你進入佛門,能使你斷惡行善,直至明心見性。

死亡是無可避免的,迴避死亡的話題只會讓自己在生命的漩流中更加被動。佛法教人以務實的態度看待人生,如果一件事無法避免,那麼就正視它,這是最明智、也是最節省精力的做法!

古人云:“生死事大”。

每個生命的誕生必然面對的是死亡在佛教看來“生老病死”又何嘗不是對“心”的歷練、對智慧的啓迪呢?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