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兒彎彎照九州(五)幽雲十六州

天福三年(公元938年),後晉皇帝石敬瑭爲答謝契丹出兵相助,將幽雲十六州割讓給契丹,使契丹國的疆域推進到長城一線及華北平原北部,從此之後,中原王朝失去險要屏障,在與北方遊牧民族的對抗中處於不利態勢。


幽雲十六州,也叫燕雲十六州,包括:幽州(今北京西南)、 薊州(今河北薊縣)、 瀛州(今河北河間)、 莫州(今河北任丘)、涿州(今河北涿州)、 檀州(今北京密雲)、 順州(今北京順義) 、 嬀州(今河北懷來) 、 儒州(今北京延慶)、 新州(今河北涿鹿)、 武州(今河北宣化)、 雲州(今山西大同) 、 應州(今山西應縣) 、朔州(今山西朔州) 、 寰州(今山西朔州東部)、 蔚州(今河北蔚縣)。

顯德六年(公元959年),周世宗統帥大軍,御駕親征,準備收復幽雲,寧州、益津關、瓦橋關、瀛州、莫州等地契丹守軍不敢攖其鋒芒,不戰而降。

周世宗兵不血刃收復瓦橋關以南地域,即所謂的“關南之地”,隨後將瓦橋關改爲雄州,益津關改爲霸州。

周世宗北伐,收復了幽雲十六州中的瀛州和莫州,使契丹在幽雲一帶的實際控制區域只剩下十四州,爲日後契丹向宋朝索要關南之地埋下了伏筆。

北宋立國之初,爲收復剩下的十四州,宋太祖在內府庫設置“封樁庫” ,將平定割據政權所獲錢帛和朝廷運行剩餘錢財存入,作爲日後復幽雲的軍費。


宋太祖說:“石晉苟利於己, 割幽薊以賂契丹, 使一方之人, 獨限外境, 朕甚憫之。欲俟斯庫所蓄滿三五十萬, 即遣使與契丹約, 苟能歸我土地民庶,則當盡此金帛充其贖直, 如曰不可, 朕將散滯財、募勇士,俾圖攻取耳。 ”(1)

宋太宗繼位後,查看“封樁庫”時,驚呼道:“此金帛如山, 用何能盡?(2)” 可見宋太祖存下的錢帛數量之多!

遺憾的是,宋太祖存下的鉅款,被太宗、真宗、仁宗三朝花光了,到了宋神宗時期,不得不在景福殿重新積攢金帛爲收復燕雲的軍費。

宋太宗在位時期,數次北伐,均被遼國(公元937年遼太宗改國號爲“大遼”)擊敗,最後轉入守勢,而遼國則轉入進攻,屢次入寇,雙方各有勝負。

宋真宗與遼國簽訂“澶淵之盟”,宋遼兩國約爲兄弟之邦,和平共處,拉開了兩國百年和平的大幕。

不過,遼國並未嚴格遵守盟約,屢次挑釁。


慶曆年間,遼國利用宋朝和西夏交戰的時機,陳兵邊界,遣使者蕭英、劉六符等人索要關南十縣之地,經過幾輪談判,以宋朝每年給遼國的“歲幣”增加到三十萬匹絹和二十萬兩銀子了事。

皇祐年間,廣南西路發生儂智高叛亂,宋朝調動兵馬鎮壓之時,遼國再次陳兵邊界,宣稱討伐西夏,實則威懾宋朝。

宋朝官員胡宿認爲遼國“若果異志,必有違言,便須大爲之動,以備邊境(2)”,建議立即派使者前往遼國打探虛實,以避免宋軍將來面臨兩線作戰。

幸運的是,名將狄青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討平儂智高,沒有留給遼國干涉的時間。

熙寧年間,宋神宗以名將王韶開邊熙河,遼國又在邊境集結20餘萬大軍,索要蔚州、應州、朔州三州邊界土地。


面對遼國挑釁,宋神宗決心武力抗擊,但此舉遭到王安石等人的反對,王安石認爲只要大宋可以富國強兵,遼國將不戰而勝,“且勝夷狄, 只在閒暇時修吾政刑, 使將吏稱職, 財谷富,兵強而已。(4)”

經過四年交涉,最終宋朝棄河東之地地七百餘里(5),另有記載爲棄地五百餘里(6),無論哪種記載準確,遼國都從宋朝獲得大片土地。

熙寧八、九年間,交趾入侵,宋朝調兵抵禦之時,遼國再次集結大軍,使宋朝不得不匆忙結束與交趾的戰鬥,以防備遼國鐵騎入寇。

此外遼國還主動與青海吐蕃首領董氈聯姻,唆使其與西夏互相配合,共同牽制宋朝。


宋徽宗繼位後,秉承父親遺志,再次用兵西北,取得對西夏戰爭的勝利(詳細內容,將會在金國入侵,西夏趁火打劫的章節詳述),隨後將目光對準幽雲地區。

引用資料:

(1)《續資治通鑑長編》·卷一九

(2)《續資治通鑑長編》·卷一九

(3)《文恭集》·卷七

(4)《續資治通鑑長編》·二四零

(5)《舊聞證誤》·卷二

(6)《太平治跡統類》·卷一六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