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儿弯弯照九州(五)幽云十六州

天福三年(公元938年),后晋皇帝石敬瑭为答谢契丹出兵相助,将幽云十六州割让给契丹,使契丹国的疆域推进到长城一线及华北平原北部,从此之后,中原王朝失去险要屏障,在与北方游牧民族的对抗中处于不利态势。


幽云十六州,也叫燕云十六州,包括:幽州(今北京西南)、 蓟州(今河北蓟县)、 瀛州(今河北河间)、 莫州(今河北任丘)、涿州(今河北涿州)、 檀州(今北京密云)、 顺州(今北京顺义) 、 妫州(今河北怀来) 、 儒州(今北京延庆)、 新州(今河北涿鹿)、 武州(今河北宣化)、 云州(今山西大同) 、 应州(今山西应县) 、朔州(今山西朔州) 、 寰州(今山西朔州东部)、 蔚州(今河北蔚县)。

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周世宗统帅大军,御驾亲征,准备收复幽云,宁州、益津关、瓦桥关、瀛州、莫州等地契丹守军不敢撄其锋芒,不战而降。

周世宗兵不血刃收复瓦桥关以南地域,即所谓的“关南之地”,随后将瓦桥关改为雄州,益津关改为霸州。

周世宗北伐,收复了幽云十六州中的瀛州和莫州,使契丹在幽云一带的实际控制区域只剩下十四州,为日后契丹向宋朝索要关南之地埋下了伏笔。

北宋立国之初,为收复剩下的十四州,宋太祖在内府库设置“封桩库” ,将平定割据政权所获钱帛和朝廷运行剩余钱财存入,作为日后复幽云的军费。


宋太祖说:“石晋苟利于己, 割幽蓟以赂契丹, 使一方之人, 独限外境, 朕甚悯之。欲俟斯库所蓄满三五十万, 即遣使与契丹约, 苟能归我土地民庶,则当尽此金帛充其赎直, 如曰不可, 朕将散滞财、募勇士,俾图攻取耳。 ”(1)

宋太宗继位后,查看“封桩库”时,惊呼道:“此金帛如山, 用何能尽?(2)” 可见宋太祖存下的钱帛数量之多!

遗憾的是,宋太祖存下的巨款,被太宗、真宗、仁宗三朝花光了,到了宋神宗时期,不得不在景福殿重新积攒金帛为收复燕云的军费。

宋太宗在位时期,数次北伐,均被辽国(公元937年辽太宗改国号为“大辽”)击败,最后转入守势,而辽国则转入进攻,屡次入寇,双方各有胜负。

宋真宗与辽国签订“澶渊之盟”,宋辽两国约为兄弟之邦,和平共处,拉开了两国百年和平的大幕。

不过,辽国并未严格遵守盟约,屡次挑衅。


庆历年间,辽国利用宋朝和西夏交战的时机,陈兵边界,遣使者萧英、刘六符等人索要关南十县之地,经过几轮谈判,以宋朝每年给辽国的“岁币”增加到三十万匹绢和二十万两银子了事。

皇祐年间,广南西路发生侬智高叛乱,宋朝调动兵马镇压之时,辽国再次陈兵边界,宣称讨伐西夏,实则威慑宋朝。

宋朝官员胡宿认为辽国“若果异志,必有违言,便须大为之动,以备边境(2)”,建议立即派使者前往辽国打探虚实,以避免宋军将来面临两线作战。

幸运的是,名将狄青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讨平侬智高,没有留给辽国干涉的时间。

熙宁年间,宋神宗以名将王韶开边熙河,辽国又在边境集结20余万大军,索要蔚州、应州、朔州三州边界土地。


面对辽国挑衅,宋神宗决心武力抗击,但此举遭到王安石等人的反对,王安石认为只要大宋可以富国强兵,辽国将不战而胜,“且胜夷狄, 只在闲暇时修吾政刑, 使将吏称职, 财谷富,兵强而已。(4)”

经过四年交涉,最终宋朝弃河东之地地七百余里(5),另有记载为弃地五百余里(6),无论哪种记载准确,辽国都从宋朝获得大片土地。

熙宁八、九年间,交趾入侵,宋朝调兵抵御之时,辽国再次集结大军,使宋朝不得不匆忙结束与交趾的战斗,以防备辽国铁骑入寇。

此外辽国还主动与青海吐蕃首领董毡联姻,唆使其与西夏互相配合,共同牵制宋朝。


宋徽宗继位后,秉承父亲遗志,再次用兵西北,取得对西夏战争的胜利(详细内容,将会在金国入侵,西夏趁火打劫的章节详述),随后将目光对准幽云地区。

引用资料:

(1)《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九

(2)《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九

(3)《文恭集》·卷七

(4)《续资治通鉴长编》·二四零

(5)《旧闻证误》·卷二

(6)《太平治迹统类》·卷一六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