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說中醫治未病,可怎麼才能發現未病,扁鵲的哥哥們有訣竅

我們常常說,中醫不治已病治未病,那到底什麼是未病?中醫“治未病”理念源遠流長,是祖國中醫學理論體系中,具有獨特魅力的理論之一。可是,如果不懂得發現“未病”,何談下一步的治療呢?

扁鵲兄弟三人,醫術首推大哥,其次二哥,看看文末扁鵲的評價,掌握了方法,養生就簡單多了。

《黃帝內經》中的四氣調神大論說,“是故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此之謂也。夫病已成而後藥之,亂已成而後治之,譬猶渴而穿井,鬥而鑄錐,不亦晚乎!”

“未病”就是指尚未患病的機體,而前面這個“治”,則更多的是調養、調攝的意思。

學好中醫,上可以治國,下可以醫人。中醫治未病的思想,充分體現了中國人的未雨綢繆,防患於未然的智慧傳承。

想要第一時間發現機體的異常,這可是有竅門的,來吧,掌握了辨別“未病”的竅門,你的醫術,就堪比是扁鵲的二哥那麼神奇。

法家的大牛人韓非子說:“聖人見微以知萌,見端以知末,故見象箸而怖,知天下不足也。” 紂王做了一雙象牙筷子,太師箕子就感到恐怖和憂慮。正如其所料,不到五年時間,紂王就被周武王所滅國。所以聖人見微知著,睹始知終。看到事物的苗頭就要預測到後來的結果。

同樣,祖先的智者認爲,疾病也都是有苗頭的,如果在疾病的最初階段,把這個苗頭扼殺,那麼機體就不會被疾病所困擾了。

苗頭在哪裏呢,就在五臟六腑的苗竅。

在中醫眼裏,人體的五臟六腑,各有苗竅所在。

肺主氣,與大腸相表裏,開竅於鼻。

肝主疏泄,與膽相表裏,開竅於目。

脾主運化,與胃相表裏,開竅於口,其華在脣。

心主血脈,與小腸相表裏,開竅於舌。

腎主水藏精,與膀胱相表裏,開竅於耳和二陰。

知道了苗竅所在,就能夠掌握人體五臟六腑的氣血盛衰了。

當發現眼珠發青,面色發黃,要警惕肝臟的疾患。

當發現口脣發黃,要警惕脾胃的疾患。

當發現舌頭捲縮不利,口齒不清,要警惕心臟的疾患。

當發現鼻部發白,要警惕肺臟的疾患。

當發現耳部發黑,顴部發暗,二陰如小便、大便有異常,要警惕腎臟的疾患。

檢查身體的苗竅,這就是名醫高手的訣竅啊!

大河在青年求學的時候,有位老師是教授檢驗學的。他在課堂上曾說,每次大便,在清洗的時候,會用手指觸摸肛門周圍,檢查是否有異常。當時,年輕的我只是一笑而過,現在回想起來,真是慚愧啊。

如果再往深了說,觀察這些苗竅的顏色變化,更重要的,要觀察他的神氣的變化。

人的五臟六腑當中,蘊藏的精華精氣。在皮膚裏面的,是我們的氣血,而彰顯於皮膚外面的。這就是我們的神色了。

所謂得神者昌、失神者亡。我們常看到小孩子的皮膚上有一種五彩斑斕的光華,而在老年人身上則看不到。這就是神氣的具體表現。

再舉個例子。現在是秋天了,當你感覺到鼻腔乾燥的時候,你就要警惕是否寒氣已經侵襲了皮膚,外在的表現是,別人看起來你的臉色蒼白,尤其在鼻部,蒼白感覺非常明顯,這就是未病的階段。

如果你此時不加干預,那麼寒氣會進一步深入到臟腑,那你就會逐步出現流鼻涕、打噴嚏、咳嗽、發熱的感冒症狀。

如果你這時候通過一些導引物理的療法,那就很可能把寒氣排出去。這就實現了不治己病,治未病。

魏文王求教扁鵲:“你們家兄弟3人都精通醫術,那誰的醫術最好呢?”

扁鵲說:“我大哥最好,二哥中等,我是最差的1個。大哥治病。當病人還不覺得自己有病。大哥就剷除了病根。二哥治病呢,是在病情症狀少不明顯的時候,病人沒有覺得很痛苦,藥到病除。而我治病,是在病情十分嚴重的時候,病情痛苦萬分的時候。”

我們不奢求學到大哥般的高深,我們能學二哥的水平,就已經能夠受益終身了。

好了,知道了未病,接下來就好說了。我們只要找到最佳的調理身體的方法,就能夠高枕無憂了。

你要問大河,什麼是最好的治未病的方法,中醫的四大法寶,砭鍼灸藥,都行啊!

你要說什麼是大河推崇的,那還用問,當然是古法導引術了,練八段錦啊!

你想要功效,國家大力推廣,武漢方艙對抗新冠,你再看看前面成百的粉絲跟帖。

你想要高雅,上古中華文明傳承,經絡氣血博大精深。

你想要耍酷,合起來練,高雅古樸。看看前面視頻裏的青城四美,絕對養眼。

你想要低調,分開來練,沉穩內斂。即使在辦公室裏,你不說,大家還以爲你在伸懶腰。

你想要簡單,試問還有哪種健身術有八段錦如此簡單,連瑜伽墊也不需要啊。

你想要節約,絕對不必去游泳館、羽毛球館、健身房花那些冤枉錢。

你想要高強度,武煉即可,一遍即出透汗,絕對強過跑步、擼鐵。

你想要隨時隨地,絕對拳打臥牛之地,散步時就可以邊走邊練。

你想要易於堅持,單式子,最短1分鐘即可。

你想要修身養性,祖先庇佑,八條錦緞護體,八大保鏢防身。

……

爲什麼,我們能忍受每日吃藥的痛苦,而不去設法改變?

你祈求的答案,其實就在你的身邊!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