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越大,越熱衷“收廢品”,都是富蘭克林惹的禍 尋求幫助的富蘭克林效應 變廢爲寶,不僅僅是創意 情懷,有時可以變成情感

文|張書樂(人民網、人民郵電報專欄作者,互聯網和遊戲產業觀察者)

大公司總是有多餘的精力做很多看似無趣的事,比如回收塑料。

不得不說,這是一個公益行爲,也是一個非常不錯的營銷倡導。如果在增加一點利誘,比如提供一件廢塑料,就能換上一杯啤酒或一份漢堡,就更容易達成目標了。

在這上面動腦筋的大公司,委實不少。

比如科羅娜啤酒,就曾發起過“塑料換啤酒”的活動,漢堡王則一方面取消兒童餐中的塑料玩具,另一方面也拿出漢堡套餐獎勵那些將舊塑料玩具送來回收的顧客。

此外,烈酒品牌百加得更上升到了行爲藝術的高度,將自己回收來的塑料吸管,二次利用做成彩色限量黑膠唱片,並將發售所得獻給公益。

類似的,同行科羅娜回收的塑料也變成了限量啤酒罐,用途也是相似……

上述一切,似乎都是爲了公益和爲品牌的正面形象加分而進行的營銷。但僅僅只是一個爲了公益而開的腦洞嗎?

答案或許並不這麼淺顯易懂。

尋求幫助的富蘭克林效應

營銷就是搭訕。

搭訕的目的是爲了進一步深入和成功達成親密接觸的目的,那麼“收廢品”作爲一個搭訕的理由,與其他公益營銷行爲比起來,有什麼特別之處嗎?

可能,唯一的不同就在於它需要得到別人的幫助,而且是主動走過來要求幫助的。

尋求幫助的公益營銷其實很多,如購物就從款項之中抽取一部分去資助某公益項目,或爲支持某個即將失傳的獨特藝術形式而銷售演出門票等。

可謂只要想做公益,你會發現無數的商家都在熱情的大開方便之門。

但收廢品又與這些有所不同。儘管都要求他人幫助,但“收廢品”只是要人們做舉手之勞,希望得到的只是人們已經用不上的廢品;而募捐或衆籌則無論多少都是在掏別人的錢包。

這就極大的擴大了受衆的範圍,而且讓一個心理效應被更好的發揮出來。

這個心理效應是以名人的名字命名,叫做富蘭克林效應。

把頭像印在了美元鈔票上的本傑明·富蘭克林,他的一生幾乎就是一個名人名言製造機,尤其是他那本暢銷書《窮查理年鑑》,時至今日依然是美國人的精神讀本。

他曾經做過一件很奇葩的事情,求人幫忙。

當時,他想爭取到另一名議員的認同與支持,但又不願意卑躬屈膝地向對方示好。於是,他選擇了一個獨特的方式。:借書。

因爲對方收藏了一本非常罕見稀奇的書,富蘭克林就特意寫了一封信,很客氣地說:“我特別想欣賞拜讀一下,能否借我幾天?”

這位議員二話不說便把書送了過來,富蘭克林則於一周後歸還,並附上了一張紙條,表達他的感激之情。

結果,下一次兩個人相遇的時候,這位議員主動找富蘭克林談話,還非常客氣,是之前從未發生過的事,還在很多事情上表達對富蘭克林的認同。

於是他們成了非常好的朋友,這種友誼持續了一生。

求人、借書,反而得到了對方的尊重,這是怎麼一回事?

變廢爲寶,不僅僅是創意

富蘭克林的解釋是:“曾經幫過你一次忙的人會比那些你幫助過的人更願意再幫你一次忙。”

說的通俗一些,則是讓別人喜歡你的最好方法不是去幫助他們,而是讓他們來幫助你。

但這還不足以解釋這一切,更準確的表達或許應該是,讓別人喜歡你的最好方法,是讓他們用自己最喜歡的形式來幫助你。

比方說富蘭克林想要搭訕的議員,所收藏的那本極其珍貴的書,肯定是心愛之物,但應該也有借給他人的過往。於是,富蘭克林就選擇了這個借書話題,尋求幫助。

表面上是得到了幫助,但另一方面,也同樣用這樣一個行動認可了這位議員的書十分珍貴、且對富蘭克林很重要,於是兩個人也就找到了共同話題,可以打開話匣子來聊天了。

這就好比到別人家中讚美對方的裝修很好、字畫珍貴一樣,只不過去別人家讚美的時候是被主人邀請,難免被主人看作是一種客氣,而且是意料之中的。

富蘭克林的做法,則可以看作是主動和真誠,加上借書這個舉動是人意料之外的,更加讓人非常有獲得感。

此外,你向別人求助,就意味着你默認別人比你有能力,把別人放在了高位。對方感受到你的認可,也會對你產生好感。

那麼,收廢品能達成這種富蘭克林效應嗎?

答案是可以,只要做的巧妙,不但效果獨特、風味絕佳,而且還能很精準。

首先,收廢品本身是一個“意外”,而受衆可以選擇幫忙或不幫忙,由於品牌是廣撒魚的路數,所以只要有人來幫,就有可能進入富蘭克林效應之中。

其次,這一次是品牌求受衆來幫個小忙,不需要花費什麼,只是提供一些自己不需要的東西,也就是零門檻。

再次,自己不需要的東西,卻能被品牌商變成別緻的東西,賦予新的價值,比如彩色黑膠唱片或限量版啤酒罐,這都能進一步增強受衆的獲得感和成就感,進而增強其對品牌的認同。

此外則是精準,在這個尋求幫助的過程中,其實也有交易,啤酒商送出的是啤酒,因此來提供幫助的人一般都會喜歡喝上兩口,或者本身就是該品牌的粉絲。

至於回收舊玩具的漢堡王,其漢堡套餐確實針對所有人羣,但玩具則是孩子專屬的,樂意用自己舊玩具來換一頓套餐,也可以形成一種價值觀上的等式,順便帶孩子來喫漢堡本來就是去漢堡王的許多人的固定狀態,這也是一個消費契機,還能充當一次關於環保話題的家庭教育,也能消除不少父母的牴觸情緒和增加買單熱情,畢竟漢堡多少還是有被看作是“垃圾食品”的。

情懷,有時可以變成情感

現在的問題就是,既然知道是富蘭克林效應,還能不能進一步擴大。

畢竟,一次成功的營銷,效果總是暫時性的。

答案或許依然是可以,這個搭訕可以變成“戀愛”的常態。

在很多感情之中,其實富蘭克林效應都是潛伏着的。

比方說,在親密關係中,如果男生投入了大量心血去聆聽、瞭解女生的需求,並不斷地提供各種輔助,他就很難割捨這段關係。

而這種“戀愛”中的主客移位,恰恰是營銷過程中品牌方所需要的,最簡單的表述就是黏性,讓受衆或目標人羣離不開自己……

最常見的是一些在互聯網金融產品中的社交遊戲,比如說支付寶裏的螞蟻森林。

按照官方的說法,用戶通過步行、地鐵出行、在線繳納水電煤氣費、網上繳交通罰單、網絡掛號、網絡購票等行爲,就會減少相應的碳排放量,可以用來在支付寶裏養一棵虛擬的樹。

這棵樹長大後,公益組織、環保企業等螞蟻生態夥伴們,可以“買走”用戶在螞蟻森林裏種植的虛擬“樹”,而在現實某個地域種下一棵實體的樹。

結果,2016年8月推出之後,到2020年5月,螞蟻森林的參與者已超 5.5 億,累計種植和養護真樹超過 2 億棵,種植面積超過 274 萬畝,相於 2.5 個新加坡。

並不費力和費錢,只是在日常或消費中額外獲得,然後反過來提供“幫助”,而且這種螞蟻搬家的效果,每一個人都能找到自己的價值感,還能進行社交對比,增強獲得感和認同感。

支付寶則通過這種方式,不斷的讓用戶參與,並讓用戶有了一種贈予的上位者心態,最終也就形成了持續的好感和黏性。

反觀之,各種大品牌回收廢物的行動,往往也是持續性的,同樣一份塑料,在不同時段裏推出的回收活動和贈予都不一樣,這同樣就形成了“尋求幫助”的持續性,除了品牌認同外,每個參與者還會有一絲和一大波難以割捨的情愫。

結果,想要分手也很難。即使短時分手了,下一波尋求幫助的訴衷情,有可能喚起情愫而複合。

別急,還有一個小問題——節奏。

這樣求幫忙,肯定要有節奏控制,就好像我們日常見到最多的就是社交電商如拼多多玩的那種“在嗎?幫點一下”“朋友幫忙砍一刀”之類的。

一開始,確實有富蘭克林效應,特別是在已經是朋友的社交語境之下,可架不住頻繁和千篇一律,很容易審美疲勞,也容易引發反感。

因此,頻率一定要把握好,類似社交電商這樣把主動權交給用戶,結果變成用戶與用戶之間高頻的狀態,其實主要不是富蘭克林效應在作用,而是基於用戶自身的口碑和社交能力了。

所以,把節奏把握在自己手上,多開一些求幫助的腦洞,時不時換個新姿勢來撩,也就好了,但千萬記住“過猶不及”。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