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時零售組成社區新業態,便民生活圈成爲城市“立體的網” 每一根“毛細血管”都流動起來 打開即時零售的天花板 讓便民生活圈成爲城市“立體的網”

文/徐晶卉

以“我”爲中心,以15分鐘爲時間半徑畫一個圈,會發生什麼?可能是“我”走到菜場的距離,也可能是超市送貨上門的時間;可能是“我”去商場的距離,也可能是一杯溫熱咖啡到家的時間;可能是我騎車去醫院的距離,也可能是周邊藥店深夜送藥的時間……無數種可能“雙向奔赴”,交織成一張立體的網,在生活的轉角顯露城市的溫柔底色。

全國“城市一刻鐘便民生活圈”首批試點已滿一週年,上海首批18個“一刻鐘便民生活圈”亮相,便民生活圈建設初見成效。對於正在建設國際消費中心城市的上海而言,一刻鐘便民生活圈有着更高的立意:它需要線下實體門店更加便捷,也加載即時零售的數字化助力;它需要大型商圈的繁華與時尚,也依靠街邊小店的個性化與煙火氣,最終體現出“宜居、宜業、宜學、宜遊、宜養等高品質社區服務功能”。

每一根“毛細血管”都流動起來

在結束了10年的“打工人”生涯後,鄧飛龍決定自己創業,開一家線下超市。安德超市的位置說偏,也不偏——它位於上海的市郊區域,金山區的中心位置。鄧飛龍在實地考察多次後,租下了紅星美凱龍附近的一個門面,200平方米的超市“麻雀雖小五臟俱全”,用鄧飛龍的話來說,“能解決周邊人羣口渴、餓了、缺煙等即時需求”。


因爲有着多年的電商運營經驗,鄧飛龍的腦子極爲活絡。2018年底安德超市“落地生根”的時候,他就在美團平臺上線了配送業務,成爲該區域最早提供即時零售服務的超市之一。依靠專業的騎手提供支撐,超市的可觸達範圍一下子能擴大到周邊5公里,並且提供全天候服務能力。“大約能增加三成的營收。”他說,對於依靠實體超市安身立命的創業者來說,這是一筆寶貴的收入。

在安德超市,總能看到貨品堆得滿滿當當,走在稍顯逼仄的通道中,能感受到生活裏油鹽醬醋的煙火氣。周邊建材市場的人來人往,冰飲、泡麪、零食等需求旺盛,而這些貨品也會被線上的訂單分發到周邊的各個角落。鄧飛龍敏銳地發現,線上訂單的需求其實也有規律可循,比如,白天的需求有點“重”,周邊商戶成箱成箱地買水,是生意興隆的“溢出”表現。而晚上的訂單往往瑣碎而輕盈,主要集中下午5點到晚上10點,哪家燒菜沒有醬油了、喫飯時缺一瓶飲料、聊天時缺兩包薯片,這些應急需求都會反映在線上,爲生活的便捷加一勺“糖”。


每一家小店,都猶如城市運行中的一根根毛細血管,當零售傳統業態加速升級,“一店多能”的超市也點亮了城市的善良與暖意。半夜或凌晨,安德超市也經常會接到訂單。單子很小,但很急,可能是一瓶洗髮水、沐浴露,也可能是幾碗泡麪加啤酒,又或者是孩子的尿布或女性的衛生棉,深夜值守的鄧飛龍總會在第一時間把商品裝進塑料袋,遞給趕來的騎手,這樣一棒接一棒,最終被送到需要它們的人手中。

打開即時零售的天花板

安德超市在美團等平臺點亮的門店,在當下還有一個更爲時髦的表述——即時零售。它鏈接的是數以萬計的實體經濟市場主體,提供便民生活圈所及的本地供給服務,成爲社區商業的有機組成部分,也是暢通城市經濟“微循環”的重要力量。

在地圖上,像安德超市這樣的門店還有很多,爲千家萬戶提供着柴米油鹽、蔬菜水果的立體供給網絡。美團的數據顯示,在過去一年,上海市入駐平臺的超市數量同比上升了25%,產生的訂單數同比增長67%。其中,超過一半訂單來自超市,兩成訂單來自水果店,而水果店的訂單數則同比增長了35%。

對於運營超市、水果店、咖啡店的小店來說,即時零售爲實體門店帶來了增長的第二曲線。對於大商場、大品牌而言,即時零售的新模態,同樣打開了想象的天花板。


就在前不久,蘋果iPhone 14手機發售首日的一張照片刷爆朋友圈——畫面中,數名騎士在蘋果專門店接過貼上封籤的袋子,分赴各個社區爲急於嚐鮮的消費者送貨。根據美團後來的數據顯示,飛得最快的美團無人機僅用了5分56秒就送達首單iPhone14手機,而超過五成的用戶則在半小時內收到了新手機,上海位列新品銷售榜首位。


“外賣式”零售受到追捧,折射的是消費需求的變化。當外賣場景、同城閃購越來越下沉爲城市的基礎服務,成爲猶如水電煤一般的存在,那麼在沃土之上逐漸破土發芽、枝蔓纏繞的“城市零售新實體”,也有了更爲豐富的內涵。從近萬元的蘋果手機,到一件新衣一雙新鞋,再到深夜的一包藥、一碗麪,都有可能以小時級甚至分鐘級的速度,送到人們的手中。

需要說明的是,這一全新的場景並不是顛覆原有業態,相反,則是連接、凝聚、強化長期深耕線下的本地實體零售商,讓其在相對應的社區生態中,能夠優化佈局、做大規模,最終服務於每一個人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讓便民生活圈成爲城市“立體的網”

打造“15分鐘便民生活圈”——這是城市賦予美好生活的新願景,它站在更高的維度來統籌和展現一座“人民城市”的應有擔當。

去年6月,商務部、財政部等12部門發佈《關於推進城市一刻鐘便民生活圈建設的意見》,至今已有一年時間,全國共有80個“一刻鐘便民生活圈”被納入試點地區。上海走得更早一些,在《上海市城市總體規劃(2017-2035年)》中就已在全國率先提出打造“15分鐘社區生活圈”的理念。去年8月,《上海市建設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實施方案》裏也提到“提升社區生活圈能級和水平”,市商務委主任顧軍用了一種更爲形象的表述:“讓市民從身邊小店的點滴變化中觸摸城市肌理、共享多彩生活,形成有內涵、有顏值、有溫度的家門口幸福美好生活場景”。

換句話說,要形成與上海打造國際消費中心城市的定位相匹配的15分鐘便民生活圈,需要一張更爲立體的網:它不僅需要提升二維地圖平面上各類便民生活網點的密集度,擴大本地優質商品和服務供給,更需要構建三維立體的服務網絡,延展時間和空間,讓民之所需有所應,民之所應更便捷。

在這樣一幅便民生活圈的美好場景裏,作爲城市基礎細胞的實體門店、構成15分鐘生活圈的社區,以及我們所處的城市,需要更緊密的配合。有分析人士認爲,更高階的便民生活圈,越來越強調業態創新,利用新技術、新手段來賦能,這其中,城市運行中的千萬根“毛細血管”的實體經濟主體需要發揮更大的能量,成爲“城市零售新實體”,讓買菜、購藥、咖啡成就“雙向奔赴”的可能,促進“便民生活圈”的繁榮發展,也讓城市煙火氣更足、居民幸福感更高。

(文章轉載自文匯報《15分鐘便民生活圈的“雙向奔赴”》,作者徐晶卉,編輯薄小波)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