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時義六


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

有言:對於大多數人來說,格物致知是學習與實踐、思考與驗證的重要方法。但是這裏面有一個很重要的標準問題,即人在“致知”時獲得的“知”是否是正確的與適宜的“知”?以及如何判斷什麼是正確的“知”的標準和適宜的“知”的時勢問題?這不得不依賴於三個方面:一是國家官方的教育,二是社會媒體的傳播,三是個體的選擇與判斷。

所以,物格不一定知至,也許是真真假假,也許是混淆視聽,也許是真知。因此,在教育的問題上,管理者必須儘早、盡全面的制定合理目標和規劃以及相應的配套措施。同時,在社會層面、在繼續教育層面、在終身學習層面,制定一套合理、靈活、有效、始終如一的措施,使絕大多數人和社會風俗都可以持之以恆的學習與實踐,思考與驗證。

在正確的知的基礎上,一切纔有可能堅實成長。在之後,可能還有如何將正反兩面的“知”能夠融會貫通,吸收消化,取捨加減,靈活運用,即權變的問題。

在致廣大,極深厚,盡精微的基礎之上,纔會有厚德載物,一方面是說德之深厚有廣度、寬度與高度,另一方面說厚是依靠時間、空間和忍耐力一點點累積起來的,有了量變到質變的積累時空和過程,質變的結果纔可以長久而穩定。缺少從量變到質變的時空和過程,那麼面對莫名其妙的、突如其來的、強橫暴力的內外力時,最可能的事情就是土崩瓦解,煙消雲散。

所以,厚重有載,深遠有容,廣大有覆。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