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需求分析閱讀筆記(一)

左腦喜歡邏輯,右腦喜歡故事;最好的陳述一定是起於故事,終於邏輯。這是全書風格的寫照,讀這本書,你可以不看觀點,但是書中的故事不可不讀。下面我就以下面的故事闡述我的讀後感悟。

生活悟道場

有一天夜裏,資深需求工程師老餘剛忙完一個重要的項目,帶着放鬆的心情進入了夢鄉。

這時他年僅3歲的小孩夜裏醒來,吵着要喫餅乾。孩子的媽媽首先被吵醒,帶着情緒訓斥了小孩:“半夜三更喫什麼餅乾,好好睡覺!”

沒想到小孩不依不饒,繼續哭鬧着。不久老餘被吵醒了,他安靜地走到客廳,找了一小會兒,果然沒找到餅乾。

他隨手拿了兩塊吐司麪包走進臥室,臉上掠過一絲自信的微笑。“小子,沒有餅乾了,喫點麪包填肚子吧!”老餘邊說邊把吐司塞到小孩手中。

果然,小孩接過麪包後就不再哭鬧了,喫完一片就乖巧地躺下。不一會兒,老餘家又歸了平靜。

讀完這個小故事後,不知道你有沒有聯想到一個需求得到解決的投影?


該故事的起因是“孩子晚上吵着要喫餅乾”,這從本質上可以看成一個需求的誕生,孩子無意中充當了用戶的角色。這時第二個人物出現了,小孩的媽媽,小孩的媽媽認爲小孩的要求不合理,果斷拒絕了。其實聯想一下,不難猜出,小孩的媽媽其實扮演了開發者的角色,即程序員,“半夜喫餅乾”代價太高了,於是我們程序員的第一反應便是想盡方法降低成本甚至拒絕用戶提出的要求,這也導致了我們程序員不適合做需求分析工作。隨着小孩哭鬧不止,我們最後一位人物--老餘登場了。老餘將土司麪包塞到孩子嘴裏,孩子乖巧躺下,老餘家中風波圓滿結束。

我們可能會好奇,爲什麼老餘給孩子的不是孩子口中要的餅乾,孩子最後卻停止了哭鬧了呢?

這或許便是一個需求分析師或項目經理的閃光點吧,老餘透過現象看本質,孩子半夜要餅乾,未必非要喫餅乾,極有可能是餓了,老餘看到了需求產生的根源,自然而然解決了家中風波。


從這個小故事,我們可以得到以下結論

  1. 用戶是問題專家,而非方案解決專家。用戶提出的解決方案未必能完美解決他遇到的問題。從用戶不斷的需求變更中,我們也能得出這條結論。在軟件開發中,我們經常見到這樣的案例,用戶對開發的系統很滿意,但是過幾天又給退回來了,原因只有三個字:“不好用”。用戶在提需求解決方案時,往往是感性的。比如,老闆吩咐了小李下去把系統優化一下,小李心中此時心中有一萬個?。但如果你從問題的角度同用戶進行交談,可能用戶會滔滔不絕地闡述存在的問題。找到需求背後的隱藏的問題正是有效需求的前提,即我們現在常說的業務驅動思想,關注的是“問題級需求”。

  2. 要想得到有效的需求,必須站在用戶的角度去看待、去解決問題,甚至我們要挖掘用戶的需求。我們不能以開發的思維對用戶的需求進行看待,站在開發的角度,我們一般想的是如何降低降低開發的難度、成本問題。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可能會違背用戶本身的意願。

結語:需求不是一場簡單的頭腦風暴,也並非高深的需求層次理論,更不是領導交代的任務、運營提供的方案或是客戶要求添加的功能,需求是一項系統的工程,更是一門生活的藝術。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