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孩子學習的思考

女兒這次月考成績很不理想。在考試的前一天,她已經預料到這種結果了,她對我說:“媽,我覺得我這次一定考不好,每一科都有不會的題,很多練習題也沒做完。”接着又來一句:“沒事,以後我一定好好學,下次一定能考好。”

這個月,女兒的學習態度很不好,每週休息兩天,她一回到家就打開電視,一看就是好幾個小時,讓她學習她也不聽。有一次她玩了很長時間的手機,當我去阻止時,她竟然說:“你讓我玩一會兒吧,不玩兒我沒動力學習。”真是被他氣到了。

成績出來了,她的名次下降很多,她很傷心,也很後悔。“媽,很多以前不如我的人都考到我前面去了,我成績是不是就上不去了?在學校老師表揚我學習態度好時,我都慚愧,我其實也沒她說得那麼用功。”

我說:“從你的學習態度就能猜出這次成績不會太好,玩起來連時間忘記了,直到要開學才把作業勉強做完。有不會的題,弄不懂也不去問老師,結果不會的越來越多……”

她說:“媽,這次我好好學,題也必須得問,不問真不行了。”

考完試一週再看她,又把電視打開,津津有味地看起來。問她“有不會的題問老師了嗎?”她說“沒有呢。”

我無意中翻開女兒上上次考試的總結:考試前一天心態崩了,怕考不好,沒能好好複習。買的卷子有很多沒做完,爲了趕進度不會的題也沒弄清楚就寫上了,不會的就放那了,寫完後也沒對照答案檢查一下。語文寫馬虎了,數學題有不會的,沒弄明白也沒問老師,結果考試出了還是不會……

看後,我一陣愕然,這真是歷史重演了,以前出現過的學習問題,經過努力,已經提升了。沒想到這次又出現了同樣的問題。

爲什麼有了一次經驗教訓還是會再犯呢?

爲什麼明知道怎麼做是對的,偏偏不去做呢,比如明知戒菸會身體健康,可還是戒不掉;明知跑步好,跑幾天就放棄了;明知道早睡早起對身體好,還是要選擇熬夜。

其實人的身體有兩個自我,一個是感性的自我,一個是理性的自我。

心理學家喬納森·海特曾用一個有趣的比喻,來描述兩個自我之間的關係。他說:

人的情感面就像一頭大象,而理智面就像一個騎象人。 騎象人騎在大象背上,手裏握着繮繩,好像是他在指揮大象,但事實上,他的力量微不足道。一旦和大象發生衝突,他想往左,而大象想往右,那他通常是拗不過大象的。

如果你想用理性改變感性這頭大象就要了解大象的脾氣。一,力氣大,二,它受情緒的激發;三,受經驗支配。

前兩種好理解,受經驗支配的意思就是它只認“體會到的經驗的好處”,不認理智所構想的“期待的好處”。

體會到的經驗的好處比如我們體驗過睡懶覺時溫暖的被窩,打遊戲的快樂,胡吃海喝的感官刺激,這些都變成了我們親身經歷過的好處。

期待的好處比如跑步,會使身體健康。不拖延,會更高效。但是這些是我們想象出來的,我們並沒有深刻地體驗過這種好處。

經驗的好處是我們切身體驗到的,具體的,是過去或現在正在發生的;而期待的好處是被教導的,抽象的,在未來發生的。

我經常對女兒說:“好好學習以後纔會有好的未來有更多的選擇機會。”每到這時,女兒會說:“媽媽,你說的太遠了,我根本體會不到以後會怎樣。”

大象只會選擇轉向經驗的好處。經驗的好處又會強化它的行爲。所以想改變“大象”的行爲非常難的。

所以如果我們想改變就要通過新的行動,獲得反饋,強化,並切身感受這種新經驗。

而我們要思考的是怎樣讓大象從舊經驗中走出來。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