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改變是爲了得到什麼

人爲什麼難以改變?就算明明知道對自己有益還是不改初衷?

讓舊經驗根深蒂固的最重要的心理機制就是心理舒適區。

有人說,舒適圈就是我們每個人學習,生活,工作的圈子,因爲很熟悉這裏的人和事,日子過得很輕鬆。只有這樣的圈子是舒適圈。

不是所有舒適的圈子纔是舒適圈。

即使條生活在艱苦的環境裏,但是經過長期的磨合適應,反而更依賴不捨得離開,這樣的圈子也是舒適圈。比如影《肖申克的救贖》裏的老布,得知刑滿釋放他崩潰了,爲繼續待在監獄不惜殺人,在最後釋放後甚至選擇了自殺。

還有人說,能夠去自己喜歡的地方做自己喜歡的事,這樣的圈子也應該是舒適圈。

我們每個人都有過去,過去不在環境裏而是在大腦裏,大腦的所思所想會一直影響我們,即時環境改變,但是大腦應對環境的方式不變,改變依然很難。

所以,正如陳海賢老師在《了不起的我》一書中所說真正的舒適區是我們熟悉的應對環境的方式。

只有改變應對方法才能走出心理舒適區。

他提出有六種應對方式1.解決問題;2. 自責;3. 求助;4. 幻想;5. 退避;6. 合理化。

應對方式可以是行動上的應對,也包含情緒上的應對。

人們之所以難以走出舒適區是因爲它讓我們覺得安全,不焦慮,能擁有掌控感。

我們不知不覺一直用熟悉的應對方式來生活,殊不知如果不去改變,不進則退,當遇到問題時,我們的舒適圈會變得越來越小,現今社會發展快,競爭激烈,優勝劣汰越來越明顯。應該想一想,我們還能在舒適圈裏待多久?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