歲月‖青春,這隻大手!

        這幾天和女兒一起追劇《瘋犬少年的天空》,作者是女兒一直比較迷戀的裏則林。看着一羣青春迷茫少年由“小彷徨”走向“小成熟”,再瞅瞅忙裏偷閒“伺候”貓的女兒,我不由地想思考思考,“青春”這一讓人很悸動的的美好“動詞”……

      (一) 父母的青春

        上世紀六十年代的早上,不到五點,爺爺的聲音就傳遍土窯洞的角角落落,“××,今天早上,你不要去上學了,磨坊今天輪到咱家磨麥子……”細細碎碎還有一大堆叮囑,“不要把麥子攤的太開,免得掉下來;麪粉要及時裝袋,裝時不能用力……”恨不得自己能像孫悟空一樣會分身。可惜,隊裏的工分也是這個家庭迫切需要的。

        於是,就有了這樣一幕,爸爸腳下轉着圓圈,臉上淌着汗水,嘴裏和路過的小夥伴鬥着嘴,心裏無奈一聲,今天又不能和《語文》《數學》近距離接觸了。再思考思考晚上該找誰問問拉下的內容……

      “三天打魚,兩天曬網”式的學習模式,再加上“文化大革命”一搗亂,爸爸成了一個地地道道,徹徹底底的農民!

      (二)我的青春

        我的青春最是按部就班,一日三餐,一天兩趟學校,雷打不動。八十年代,隨着物質生活逐漸充足的,還有人們對文化的那種“虔誠”,大多家庭都開始注重孩子的教育問題,我家也不例外。隨隨便便不上課,那是大逆不道,是被大家唾棄的。

      與現在不同的是,還沒有“誕生”晚自習這種東西,放學也沒有太多的作業。現在想想,那時的作業,只是應了個名,量上是大打折扣的。但,那時的娃娃都懂事,放學回家,一般不亂跑,大多幫大人幹些力所能及的事,如掃院子,割豬草……有點像《平凡的世界》裏的“蘭香”,懂事而又懂事……

        (三)兒女的青春

        每天早上起牀至少得叫三遍,喫飯需要“揣摩”人家心事,見天不能重樣。不是人家給“臉色”,是自己怕孩子喫得少,影響長高,更害怕因爲營養跟不上,影響學習。

      “學習”這一家庭重任更是弄得“草木皆兵”。求人轉學校,想法設法進好班級。一聽有名師補課,馬上做好各種“功課”。孩子去不去,兩可。家長首先要提前做好準備,萬一自家寶貝心血來潮去呢,那時高興地好像孩子已經一腳踏進了名校大門。“勞心”程度堪比自己當年高考。

        主角呢?去學校的裝備不能隨便,書包文具“更新換代”的速度,讓我應接不暇。房間裏的海報,飾品,走入其中,像穿越了一樣。嘴裏談論的,大多讓我不知所云。時不時來一句“你OUT了。”

        假日時的放鬆更讓你捏一把汗。今天夥伴過生日,小屁孩們能從飯店過到“KTV”。明天春遊,夜深許久,不見歸來。電話是不能打滴,會被同伴嘲笑“媽寶”……自己只能拍拍胸脯,自我安慰,自己生的,自己生的。心想,只要用心學習,一切隨人家吧,其實,不隨也不行。

        ……

        不同時代,不一樣青春。但有一點是相通的,我們都在青春這條道上揮灑着青春,享受着青春,難忘着青春,記念着青春,書寫着青春,回憶着青春……

        青春,這隻大手!它,不只愉悅當時,更愉悅現在,甚者將來……

【歲月拾遺】

【歲月拾遺】專題推文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