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读依然很喜欢



从不掩饰我对余秋雨的热爱。

只要有购书的机会,总是会再买一本他的书。前几天给儿子买书,趁此机会,给自己买了一本《山河之书》。

倘若买一本书,发现里面很多文章是你先前读过的,或者是你先前买过的书里就有的,心里应该有些觉得“亏”。但奇怪的是,我买秋雨老师的书便没有这种感觉,一点也没有。

打开书,很多文章我都不知道读了多少遍了,在他的《文化苦旅》《慢读秋雨》中都有选编。比如《道士塔》《莫高窟》《阳关雪》《宁古塔》《白发苏州》《风雨天一阁》《都江堰》《三峡》《西域喀什》等等。



再读依然很喜欢。如痴如醉。读书总是需要时间和心情的。自己并不是一个读书很多的人,日常琐事让自己也是慵慵懒懒,碌碌无为。令人奇怪的是,每隔一段时间后,我总是会情不自禁走到书柜里,找寻秋雨老师的书,似乎想从他那里寻求一丝宁静。

喜欢秋雨老师十余年了。那些年他也很火,出现在电视荧屏上周游世界,或做各类活动的点评嘉宾。观众们也是褒贬不一,众说纷纭。然而,在这些评论中,我倒是一点也不介意。我喜欢他独特的学者气息,以及不被世俗所左右的情怀。一个偶然的机会,买了一本《文化苦旅》,便和他的众多粉丝一样,喜爱至极再也放不下了。这本书几乎是我的案头书,有空便翻,永不厌倦,绝对不像我对旧衣服很快就搁置起来置之不理的那种态度。

随着年龄的增长,更喜欢看他的书。有时候也会想,究竟为什么喜欢他呢?似乎也说不清楚,但我相信总有一种声音在让我将躁动的心情撇开,总有一抹阳光就心灵笼罩的阴霾驱散,总有一种情怀引领着你关注血液里流淌的文化。



读《阳关雪》,总是想起他冲着王维的《渭城去》,一头扎进雪里去寻找古战场阳关,找寻千年前的壮美和宏广;

读《道士塔》,总是想起他想象着斯坦因外国人将古文物运走时候,作为一个文化学者想跪倒在沙漠里痛哭一场的左右为难和尴尬;

读《都江堰》,总是想起他“拜水都江堰,问道青城山”的题字,将都江堰千年奇迹与中华文化的秘密相连;

读《黄州突围》(《苏东坡突围》),总是想起他将中国人喜爱的苏东坡解读的那么全面,将迫害苏东坡的人一一披露,还原历史让我们悲喜同频;

读《风雨天一阁》,总是想起他深一脚浅一脚冒雨进天一阁的情景,写出了一个藏书阁的厚重,让我们思索作为一个后世读书人的情怀;

……

在这里请允许我引用一段网友的评论:“秋雨的心是年轻的,却又是迟暮的。有着儿童的天真,有着老人的睿智,因而有了天真的向往新奇的心,有了发自内心的对历史的感悟。所以他的人生是美丽的。正如他在散文集的序文中所写的那样他应该是一个“天使般的老人”即使他年老了,也会有一颗年轻的心的。”

我觉得这段话写得漂亮极了,甚至可以说有点余秋雨的味道,应该是他的铁杆粉丝吧。

在我看来,的确如此。秋雨老师似乎一直是年轻的,又似乎在很年轻的时候就是老态的。他有年轻的心态又有老者的睿智,最难能可贵的是他这种状态已经持续了很多年,或许还将继续持续下去。



喜欢他在《黄州突围》中的一段话。“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冷漠,一种无需声张的厚实,一种能够看得很圆却又并不陡峭的高度。”他将苏东坡的成熟写出了石破天惊的新高度,让我们终于明白就是这样一个人,在这种状态下终于酿造了“一词二赋”,实在是畅快无比。

余秋雨的文章更多的是在叙述中思考。他没有夸夸其谈似的惊人论断,没有图一时痛快的豪言壮语,而是在文章的叙述中不断的提出问题,有时自己去解答,有时让读者与其一起解答,有时则是留下的仍是疑问,让我们在思考中升华。

读他的文章,需要慢慢读,中间的情状也是多样的。我们常常与他一起惊呼、感叹、沮丧和呼喊,最后都自然而然汇聚成了共鸣。

在十月的最后一天,让我们翻开秋雨老师的书,与他一起经历,一起感受,一起思考,一起成熟。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