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活着,就是贏家

一年又接近尾聲了。

去年年底,疫情還沒爆發時,一位占星師就預測說2020年將會是令大衆印象深刻的一年,甚至可以稱之爲開創性的世紀元年。我本不是迷信之人,但現今回頭一看,情況確實如此。

如今,危機還沒過去,但身處國內的我們已經沒有那麼關注疫情了。聽說年底可能還有新情況,看來好好的熬過今年,捱過明年就已經是很大的勝利了。

李松蔚老師說:“只要活着,都是贏家。”這句話用來鼓舞倖存者是很適合的。

但人是思維複雜的高級動物,不會單純的滿足於“活着”。達到了基礎標準,又開始樹立新的目標,思想標準也跟着“自動”提高了。

要追求活的體面,活的光鮮,活的豐富多彩。爲了達到目標,給自己設置了很多的要求。

要求和目標是雙刃劍,一方面鞭策着人們不斷進取,另一方面也禁錮着思想行爲。

在這樣的拉鋸過程中,壓抑、不甘、憤怒、委屈、怨恨等負面情緒應運而生,好好的人神不知鬼不覺地就抑鬱了。

那位自殺的大連理工學院研究生就是一個看上去很好、很正常的人。在旁人看來,他樂觀開朗、積極向上,還有很多的興趣愛好。

這樣一個人突然選擇決絕的離去,實在是令人匪夷所思的。

一般我們傾向於認爲,一個人的生活圈子狹小,沒有什麼興趣愛好,能力與成就平平,才難以從自卑和抑鬱情緒中脫逃出來。

但是這個研究生不同,他有精神追求,學習、人際交往能力都不差。即使學業不盡人意,興趣愛好也是可以幫他疏導負面情緒,分擔一些精神壓力的。

有句話不是說:“唯有熱愛可抵歲月漫長”嗎?但很顯然,他的興趣愛好沒能救他於水火之中。

這位研究生在遺書中自問自答式地調侃、斥責自己是個廢物,可見他的自卑感、失敗感是很深的。

即使他擁有旁人看來豐富多彩的生活,但這種生活並沒有得到他自體的認同。在潛意識中,他可能並不認爲這樣的生活是有意義、有價值的。

問題的關鍵點都集中在了實驗結果和能否順利按時畢業上,當他認爲只有這件事決定着他本人的好壞與未來時,興趣愛好就容易淪爲“旁門左道”和“不務正業”。

有了這種定性後,此時的興趣愛好已不再是“熱愛”,而是妨礙主業(學業)的絆腳石,那又怎麼可能起到疏導情緒、排解壓力的作用呢?不增加壓力就不錯了。

看了這些糟心的新聞後,我寫了一句話:“庚子年的殺氣很重啊,上半年多是殺人,下半年多是自殺。活着不易,不是別人爲難你,就是自己爲難自己。

別人爲難你,你多是控制不了的,你可以控制的是自己儘量的不爲難自己。在尊重客觀事實的基礎上,偏愛自己一點有何不可?

我們不但要學會和自己和解,也要學會爲自己辯解,這種學習是一輩子的事。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