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之光”名著精彩片段分享(75—76)

分享人(75)梅美生活


分享作品:

【哥倫比亞】加西亞•馬爾克斯《百年孤獨》

我按照以下順序來依次分享

一、《百年孤獨》作者簡介

二、閱讀《百年孤獨》緣由

三、《百年孤獨》故事簡介

四、簡析《百年孤獨》寫作

五、《百年孤獨》讀後感

一、《百年孤獨》作者簡介

加夫列爾·加西亞·馬爾克斯(1927年3月6日—2014年4月17日),哥倫比亞作家、記者和社會活動家,拉丁美洲魔幻現實主義文學代表人物,20世紀最有影響力的作家之一,1982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代表作有《百年孤獨》《霍亂時期的愛情》。

二、閱讀《百年孤獨》緣由

閱讀《百年孤獨》這本書,是因我們“《紅樓夢》研究院”(這是喜歡《紅樓夢》的羣友建立的自發閱讀羣)筆友說,這是拉丁美洲版的《紅樓夢》。

進入閱讀後,我因那複雜的名字一遍遍放下又拿起,最後發現,人物遠不及《紅樓夢》多,但離奇魔幻與人性扭曲的內容卻把人折磨得神疲心乏,幻滅的結局更令我瞠目結舌。

《紅樓夢》表現中國封建社會權貴四大家族由盛極衰的過程,佛家道家的思想融入在曹雪芹營造的“現實”裏,夢境描寫讓人聯想到我們熟悉的逝者託夢話題,遊幻境世界有佛道思想裏的啓發,更別說那詩歌詞賦、典故、哲學信仰及建築繪畫戲劇藝術等,這是一部博大精深的百科全書,內容包羅萬象。

是值得文學愛好者反覆品鑑的一部經典。

首屆諾貝爾文學獎產生於1901年,與曹雪芹在世的年代想差近200年,否則曹雪芹也會被提名諾貝爾文學獎。

帶着好奇心走進《百年孤獨》後,只一個個複雜的名字就令人折磨了好幾天,還好,它比俄羅斯人的名字“名•父稱•姓”相比更簡單。作者加西亞•馬爾克斯非常有心,他會在一些合適的段落處留下對某個人物的小結,這幫助我們加深了對人物的瞭解。

而魔幻現實主義的描寫方法在我的眼裏離奇又是可以理解的,之所以給他定位於“魔幻現實主義”風格,那都是外人眼光裏的定位,而對於寫作者本人而言,那應該包含着他生活地域的原始宗教信仰吧。

這可以解釋爲某個村落族別或一個家族傳承的信仰,它就像紙牌算命,也像靈通世界裏的人鬼對話,我相信某種人所具有的天生稟賦是其他人無法企及的。就像這個世界不同國家地域的人民總會有屬於自己獨特的信仰或文化只被本族更好的領悟,就如那“羊皮卷”之謎,亦可是一些經或咒,那是異族人很難進入的,而脫離了此種環境後,也是難以解密的吧!

能引起人類共鳴的文學裏是包含有一種敏感的精神特質的,那就是作傢俱有深層的觀察能力與語言表達能力,他替你說出了久藏在內心卻一直沒有明確表達的思想。他啓發了你,他似乎具有一種牽動魂魄般的神力,他能輕易觸摸到你的靈魂,他具有把你的靈魂呼之欲出的神奇能力。他通過自己獨特的語言表達着人們內心想說卻說不出來的、存在於潛意識中的思想。

三、《百年孤獨》故事簡介

馬孔多是布恩迪亞家族七代生存之地,他們在這裏播下希望的種子,然後生根發芽,他們接納外來文明與科技,面對殖民思想的侵入與統治極力抗爭,然後,外來者一一退出,馬孔多發展停滯,最後,馬孔多沉寂在大自然生物的吞噬下,一切隨風而逝,煙消雲散。

小說中植入的布恩迪亞家族,是見證馬孔多發展變化的見證人,而作者對其家族的人物描寫,也像是在揭示馬孔多的命運一般,這是作者要重點表達的思想。

布恩迪亞家族第一代拓荒者是一對錶兄妹夫妻,他們生下的二代不像前輩親戚戀生了有豬尾巴的孩子,而他家三個孩子看起來是正常的。

第二代倆兄弟共享同一情人誕下家族後代,姑侄戀也由此產生。

第三代共有十九個後代,全是與不同情人所生,最後只活了一個。

這活着的一個又與情人生下第四代三個孩子(雙胞胎兄弟與妹妹)。

然後雙胞胎兄弟又共享情人,其中兄弟其一終於娶妻生下家族第五代三個孩子(兩女一男)。

第五代長女生再誕下家族裏的第六代私生子。

最後這私生子在命運的捉弄下跟自己的姨媽相愛並生下了家族最後一個愛情之果,即家族第七代。

第七代再次迎來家族魔咒,這是一個有豬尾巴的孩子,他只存活了很短的時間,最後的命運是被螞蟻吞噬了。

作者描寫的這家族後代裏並不是我們想象的近親後代病,但他們統一的特徵就是孤獨,他們的孤獨特徵雖有不同,但卻豐富地被表現在整部作品裏。

值得稱道的是布恩迪亞家族第一代何塞•阿爾卡蒂奧•布恩迪亞是個開拓者,第二代奧雷里亞諾•布恩迪亞上校是具有諷刺意味的國家英雄,第四代蕾梅黛絲是個出塵美人兒,第六代奧雷里亞諾破譯出了羊皮卷。還有見證家族命運,活到115-122歲之間的烏爾蘇拉•伊瓜蘭、更有活到145歲喜歡撲克算命的庇拉爾•特爾內拉。

這個家族血脈的延續始終捨不得放棄本宗戀,所衍生出的“表兄妹戀”“姑侄戀”與“姨媽外甥戀”都該是借喻吧,那是作者對愚昧落後以及閉關鎖國表達的憂患意識吧。

羊皮卷的內容是指定的答案,當尋找到答案之際時,最好的機會也錯過了。這也可能是作者表達的對政府不滿。因爲最後的死亡降臨之日即是打開潘多拉魔盒之時,也使更深的孤獨產生了。

四、簡析《百年孤獨》寫作

①內容豐富龐雜。

作者構思巧妙,使用精煉短句營造出許多豐富多彩的內容。異域科技與文明突然闖入到一個原始村落後導致當地居民的強烈反應,在保守派與自由派的矛盾升級中,催化出一場幾十年的內戰,最後兩敗俱傷,發展停滯到徹底被拋棄與毀滅的故事。

作者運用倒序與插敘,不僅清晰了交代了歷史背景,還把人物性格作了鮮明而富有特色的描寫,其中不乏一些風趣幽默的諷刺語言,奇幻夢與魔幻景交替出現在現實中,令人讀後驚豔。

②對比手法運用

內與外、愛與恨、男與女、接納與拒絕、熱情與冷漠、自由與保守、擁護與叛逆、個體與羣體、縱向與橫向、矜持與放蕩、知足與貪婪、忠誠與背叛、誠信與欺騙、真理與謊言、戰爭與和平、新生與幻滅、固步自封與挑戰突破、虛與實……對比精彩不斷,永不枯竭,讓我們見識了作者營造能力的高超。

③魔幻現實主義表現

魔幻夢境+現實主義打造出魔幻現實主義風格。我看到加西亞•馬爾克斯幻化爲書中的智者,他是吉普賽老人梅爾基亞德斯的靈魂,他在羊皮捲上書寫的布恩迪亞家族預言需要百年解密,而《紅樓夢》卻是先交代人物命運,而後讓你從書中去印證。

魔幻場景的多次出現,爲我們理解人物做了深度補充。這樣的描寫出現多次,從驚訝到徹底理解。試想,那每一個逝去又不忍離去的鬼魂裏,藏着作者欲言又止的原因,還有宗教文化與當地傳統習俗的影響吧。

誰又能說這種寫法不是基於現實呢?逝去的人與一些事,他們真的消失了嗎?他們曾經留下的印記會留存在與之相關的人心裏。心又是可以幻化出自己內在思想世界的,就像所有筆者手中的筆,你思故在,你寫故有。

④作者表達思想

“經受百年孤獨的家族不會有第二次機會在大地上出現。”這句話是對一個家族孤獨精神的總結,也是告別。

如果把布恩迪亞家族的孤獨精神放大到曾經拒絕開放的國家與羣體裏,也是成立的。家庭因夫妻、父子、母女、兄弟姐妹之間缺乏的感情溝通,造成了缺乏信任和了解的孤獨,而國家之間也是如此。

作者結尾處的表達是與過去閉關鎖國的告別,是希望,是做好了接納開放與包容的準備。也是“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的告誡。

四、閱讀思考


讀完這本書後,我突然羞愧於對某些個體生命的狹隘看法,我對自己淺薄的埋怨與苛責感到自責。也許,當你沒有真正進入到某一個個體的生命裏時,你將不能感同身受地理解此人的選擇,每個人都活在自己獨特的一角,誰也不可能完全替代誰,誰也不喜歡能完全成爲別人。尋找光明與前途是每個人與生俱有的生存本能,只有他們能夠自由駕馭自己的靈魂,才能得到爲人的心安。


讀完此書,我跟羣友討論過混血兒與近親結婚的後代問題。混血兒最多的國家以及近親通婚後代的疾病。我還去看了資料,瞭解作者出生的國家哥倫比亞。

我想到幾年前一女生悄悄告訴我因身帶漢族血統而遭當地國家居民嘲笑的孤獨;我想到“伊塔事變”中那個阻斷後路的阿姨總述說着對祖國牽掛的孤獨;還有一獨聯體國村莊裏留下二戰後的德國後裔,因被孤立而跟自己親生女兒誕下三個孩子的孤獨荒唐事;還有,那個中亞“陝西村”主席安胡塞(哈國總統納扎爾巴耶夫的十大國事顧問之一)向我侃侃而談東干血統的優化方案,以及我再回過頭去尋找猶太人因智慧超羣遭種族滅殺的原因……

人類族羣的獨立與排他性依然會是制約發展的矛盾,由此推論到國家孤獨,羣體孤獨、家族孤獨以及個人孤獨。

不知道梅爾基亞德斯在孤獨地書寫羊皮卷密碼時,是否會想到還有人能破譯出他的羊皮卷。這正是《百年孤獨》作者的伏筆。

布恩迪亞家族七代人的命運在不斷複製的姓名與命運裏被粗糙拼湊着開出異樣的花,經過歲月磨礪又串成了化石般的項鍊,那每一個曾被揉搓的人物在土裏,或成爲馬孔多植物的養分被吸收,或像最後這次奧雷里亞諾成爲螞蟻飽餐的食物,或更像我們現代人看琥珀裏的小昆蟲審視自己吧!

作品中從古老的警告開始,而無視於這警告的布恩迪亞家族第一代表兄妹又相愛了,他們無視於祖代近親結婚後繁衍的帶有豬尾巴孩子的結果。這也像極了失去秩序的馬孔多。

他們結婚生子了,我們的讀者從此也進入了對他們後代命運關心的漩渦裏,難受與放棄閱讀的心反覆折磨着我直到熬到最後那一頁。

讀的人如此,那寫的人呢?加西亞•馬爾克斯無疑是用着自己最大的深情和對故土的愛來描寫刻畫這一切的。他冷靜而客觀地描述着他聽來的、看到的、想象的家鄉,他筆下的每一條鮮活生命真實存活着又似完全杜撰。

美國心理學家亞伯拉罕·馬斯洛在《人類激勵理論》中提出,人類需求從低到高層分五種: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需求。這是今天很多考試的必考點。

它是對人類心理的分析,那麼把它上升到羣體與國家也是一樣的。這部作品從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需求的實現,再一一倒退到最後瘋狂追求生理的滿足,可見,戰爭令人的需求倒退了,即便是隻追求着生理方面的滿足也是幸福的,因爲,這至少還證明生命存在着。作者也是通過這種表現來控訴殖民統治與戰爭帶來的人性扭曲吧,所以結尾處的表達就很堅定。它是對人性扭曲消亡的期待。

人因有着共性的存在而被理解,身爲人類,大家都一樣,大家都是宇宙星球中一種渺小的生物而已,在文學作品裏,你可以是春夏秋冬,還可以是風光雷電……挫折與風浪都無需過度呻吟,順其自然,過好當下,珍惜每一個過往的人,不糾結過去,不擔心未來,學會感恩經歷。珍惜當下,不論怎樣,命運的鎖鏈指向我們個體不得不面對孤獨!

我們還要慎重對待未來,每一個人的每一刻選擇既是一邊解鎖又是結上新鎖的過程,這條鎖鏈就是人的命運!

那麼就放眼未來吧!走穩當,閱讀只是爲我們打開了一扇窗,要跨越與抵達光明指引的真理彼岸,還需更多努力。



分享人(76)王大珊


清代才子袁枚的《隨園食單》。

下面分享三個小片段:

凡物各有先天,如人各有資稟。人性下愚,雖孔、孟教之,無益也;物性不良,雖易牙烹之,亦無味也。

指其大略:豬宜皮薄,不可腥臊;雞宜騸嫩,不可老稚;鯽魚以扁身白肚爲佳,烏背者,必崛強於盤中;鰻魚以湖溪游泳爲貴,江生者,必搓枒其骨節;谷喂之鴨,其膘肥而白色;壅土之筍,其節少而甘鮮;同一火腿也,而好醜判若天淵;同一臺鯗也,而美惡分爲冰炭。其他雜物,可以類推。

大抵一席佳餚,司廚之功居其六,買辦之功居其四。

【簡析】

這裏說的是食材的重要性,選材要佔一道美食的四成之功,以孔孟教授之道喻之,恰如其分!

枚舉事例,猶如宋詞的長短句,每兩句一對仗,抑揚頓挫,頗有韻律之美,袁枚的語言功力可窺一斑。寫“喫”的科普文,還這麼有文藝調性,我是佩服。

一物有一物之味,不可混而同之。猶如聖人設教,因才樂育,不拘一律。所謂君子成人之美也。

今見俗廚,動以雞、鴨、豬、鵝,一湯同滾,逐令千手雷同,味同嚼蠟。吾恐雞、豬、鵝、鴨有靈,必到枉死城中告狀矣。善治菜者,須多設鍋、竈、盂、鉢之類,使一物各獻一性,一碗各成一味。嗜者舌本應接不暇,自覺心花頓開。

【簡析】

“因材施教”,烹飪也是同理!

“君子成人之美”已有喜感,而“吾恐雞、豬、鵝、鴨有靈,必到枉死城中告狀矣”這一句更令人噴飯,袁大才子好生幽默,哈哈……

戒強讓治具宴客,禮也。然一餚既上,理直憑客舉箸,精肥整碎,各有所好,聽從客便,方是道理,何必強讓之?

常見主人以箸夾取,堆置客前,污盤沒碗,令人生厭。須知客非無手無目之人,又非兒童、新婦,怕羞忍餓,何必以村嫗小家子之見解待之?其慢客也至矣!近日倡家,尤多此種惡習,以箸取菜,硬入人口,有類強姦,殊爲可惡。

【簡析】

袁枚講道理通俗易懂,語言生動,既有大家風範,又非常接地氣。

【感悟】

袁枚,是清朝乾嘉時期的著名詩人、散文家、文學批評家和美食家。

袁枚是個重視生活情趣的人,他愛金陵靈秀之氣,在他任江寧縣令時,在江寧小倉山下以三百金購得隨園。隨園舊爲織造園(傳說這是曹雪芹筆下的大觀園的原型),當時“園傾且頹,……百卉蕪謝,春風不能花。” 荒廢已久,袁枚購得後,加以整治,由於是“隨其豐殺繁瘠,就勢取景”,故此稱爲“隨園”。

袁枚以隨園命名的文集有2本,一本是《隨園詩話》,另一本就是《隨園食單》。

《隨園食單》是中國近代以前最成體系、也是非常有趣耐讀的綜合性飲食名著。

有道是“治大國如烹小鮮”,世上萬物事理相通,格物致知,有輸入有感悟,那就能融會貫通。袁枚,他飽讀詩書,不僅“古文、四六體,皆能自發其思,通乎古法”,看他對飲食之道的侃談,也非常過癮!

除了袁枚,清代還有一位文壇名士李漁,他們兩人都注重生活品位與生活審美,他們的博學、生活情趣與文筆,影響了周作人、梁實秋、林語堂等一大批現代散文大師,對於現代生活美文的發端,袁、李兩位先人的薰陶功不可沒。

寫作,有表現社會大題材的宏偉鉅著,也有充滿人間煙火氣的溫馨小品,袁枚對“喫”的探索,也值得我們品味借鑑。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