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歷史的細節中看英國 貴族 政府 領袖 教育 平民


貴族

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有600萬英國成年男性奔赴戰場,死亡率爲12.5%。當時英國著名貴族學校伊頓公學的參戰貴族子弟死亡率,高達45%。

按照常理,英國貴族大多擔任軍官,爲什麼死亡率反而遠高於一般士兵呢?

答案也簡單,因爲他們總是衝鋒在前,撤退在後。對於他們來說,責任和榮譽比生命更重要。

在英國,貴族除了意味着富有和高貴之外,包含更多的是責任,對國家、對民族、對人民的責任。

政府

二戰時英國有個釘子戶不搬遷,導致軍用機場無法修建,全國一致譴責和責罵。

丘吉爾知道此事後卻說:“我們和德國人打仗就是爲了保護合法財產不受侵害,如果拆了他的家,那我們爲什麼還要打仗呢?”

這句話和丘吉爾在二戰勝利之後,但競選卻失敗說過的那句話有異曲同工之妙:“我打仗就是保衛讓人民有罷免我的權力。”這作爲一個大國領袖不僅這樣要求政府,同樣以這樣的標準要求自己。

領袖

英國撒切爾夫人與內政大臣喫飯,女服務生上湯,不小心將一碗熱湯扣到了內政大臣的腦袋上。

撒切爾夫人立即起身,擁抱嚇傻了的女服務生,說:別介意,誰都會犯錯的……

我們從小就被教育要懂得謙遜、有禮、尊重他人,但所有這些良好的品德都被我們用世俗的標準曲解了,有幾個人能做到在巨大的身份差異面前保持平等。

教育

具有900年曆史的牛津大學,培養了7個國家的11位國王、6位英國國王、47位諾貝爾獎獲得者、53位總統和首相、12位聖人、86位大主教以及18位紅衣主教,影響着整個世界。

有意思的是牛津的官方宣傳資料中幾乎看不到這些,這所英國最古老的大學甚至沒有舉辦過像樣的校慶,對學術和真理的追求才是她的圭臬。

我由此想到梅貽琦曾說過“所謂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我曾深以爲然,但看到牛津的境界,還是深深地被震撼了。

平民

善良的蘇格蘭農夫從糞池救出一個小男孩,男孩的父親是一名紳士,但農夫謝絕了紳士的任何物質酬謝。

紳士堅持說:“ 那懇請您讓我帶走您的孩子,我給他最好教育的機會。”農夫答應了。

農夫的孩子後來發明了青黴素,獲得諾貝爾獎,名字叫弗萊明。

數年後,紳士的兒子得了肺炎,青黴素治好了他,紳士的兒子叫丘吉爾。

一個偉大的民族精神往往是通過最普通的民衆在最細微的小事情上表現出來的,那纔是植根於人民心中的真正信仰。正如這個不起眼的小故事裏傳遞出來的感恩之心,不僅拯救了英國,還造福了全世界。

英國在歷史上曾經一度成爲世界上最強大的帝國,曾是全球最大的殖民國家,有“日不落帝國”之稱。在它整個的發展進程中,有掠奪、有侵略、有屠殺、有非法佔有,即使在如此醜陋和不堪的發展史中,依然能夠沉澱出如此之多的寶貴的精神財富,正說明了每個國家和民族都具有良知,都具有在邪惡中尋找善良併發揚光大的能力。

這些涉及政治、人文、信仰的先進文化和思想理念,並不僅僅屬於英國,而是屬於全世界、全人類,值得我們每一個人去學習和繼承。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