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懸疑作家東野圭吾兩作品介紹與簡析

最近連着把日本著名作家東野圭吾的兩本書看完了,一本是《白夜行》,另外一本爲《放學後》。

一、作品內容簡介

①《白夜行》


描寫一對異性小學生從小到大的成長過程中發生的事,通過對他們不同性格特點的展現引出了近二十年的一件懸案。

1973年,大阪的一棟廢棄建築內發現了一具男屍—這是書中男主桐原亮司的父親,緊接着女主雪穗的母親也因無法判斷是自殺還是他殺而被警局草草結案。

書中的男女主人公都是智商特別高之人,但女主通過手腕躋身上流社會,男主卻被迫在社會的底層遊走,他們身邊的人,接二連三地離奇死去,一個執着的警察終於在退休之後,通過19年連續艱苦追蹤,使真相大白。

《白夜行》在2006年被改編成同名電視連續劇,一舉囊括第48屆日劇學院賞四項大獎。

②《放學後》


描寫女子中學青春期女孩的心理,分析密室殺人和破解的過程,密室設置的懸念烘托了殺人的氛圍,此獨具匠心的構思增加了作品的懸念。在一個注重教育的場所談陽光與黑暗,卻被複仇性的學生令師表一地雞毛,在夫妻恩愛的背後是移情後的暗殺……故事起伏跌宕,耐人尋味,從多角度直擊日本社會存在的問題,仇恨與發泄的方式更令人觸目驚心。

是東野圭吾早期創作的推理小說,也是他的成名作。1985年,《放學後》獲得日本推理小說界最重要的新人獎——江戶川亂步獎。聽說正是《放學後》的成功,使東野圭吾決心走上專職寫作的道路。

二、值得學習的寫作技巧:

①構思巧妙。

推理縝密,層層遞進,鋪墊不露痕跡,最不起眼的人物纔是嫌疑犯,人物之間的關聯性強,都是氰化物殺人。

②注重人物的塑造。

特別是外形、動作、性格與心理的描寫,在挖掘人物個性變化中漸漸植入經歷,帶出人物的真實心理,最後呈現的結果令人大感意外。

設置人物衆多,但主次分明,特別是文中重要嫌疑犯早早出現,但卻令人毫不在意,最後又以出其不意與意想不到的方式存在於迷霧中。

等迷霧被揭開,一切真相大白。這種懸疑寫作構思別具匠心,令人閱後難以忘懷,在揭開謎底的過程中,彷彿自己也在破解謎團,無形中變身爲了一個偵探。

③聯想與啓發。

以小見大,每一個細小的環節都值得高度重視,屬於高智能性犯罪,在閱讀中能啓發人的積極思維,幫助人默默分析案情,最後的答案果真也能猜中。這樣的作品對閱讀者來說,很有神祕感,令人願意在閱讀中去挑戰與參與,如果案情的分析與文中實際相吻合,便更有一種成就感。

由此由衷佩服作者的豐富聯想與創作構思,如果沒有對藥品知識、偵探能力、心理知識與對社會細緻入微的觀察能力,是很難成就這樣的懸疑作品的,這是值得學習的一個點,學習東野圭吾在知識縱橫結合方面的能力,把細小的觀察放大化就有可能成爲寫作中的一個素材,如此構建出一部海納百川的優秀作品。

作者的發散思維處處可見,也更是值得我們學習與運用的地方,生活中一切積累的素材如果切換自如,運用得當,都有可能成爲一部作品的亮點。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