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拓與丁一嵐

這是一對充滿革命激情的伉儷。丈夫鄧拓是當代傑出的新聞工作者、政治家、歷史學家、詩人、雜文家。夫人丁一嵐是著名播音員,曾與齊越共同進行了開國大典的實況廣播。

1941年秋季,日軍糾集7萬多兵力分六路向晉察冀邊區進攻。晉察冀日報也是敵人“掃蕩”的重要目標之一。鄧拓決定在平山滾龍溝遊擊辦報。9、10兩個月中,他們在一個只有幾戶人家的山莊鏵子尖,印刷設備7次堅壁,7次挖出,印報32期。這“七進七出”的故事,成爲晉察冀日報“遊擊辦報”的佳話。

敵後鬥爭是殘酷的,生活是極其艱苦的。鄧拓他們風餐露宿,以黑豆、野菜充飢,幾乎每天面臨死亡的危險,在敵人的圍困下同敵人周旋。往往是拿槍的戰鬥剛剛結束,拿筆的戰鬥又立即開始。鄧拓堅定地提出:我們的報,決不能停刊,報紙的存在,就說明根據地軍民在堅持戰鬥。凡有二十四小時較安定的時間,絕對保證出報一期。所以,他帶領的晉察冀日報這支新聞隊伍即使在最險惡的情況下,人背肩挑也能出版鉛印報紙,創造了中外新聞史上罕見的奇蹟。

晉察冀日報,報紙的發行量迅速增加到21000份。即使是在反掃蕩最頻繁的時期,仍然能發行5000到17000份之間。晉察冀日報從1937年12月11日創刊到1948年6月14日終刊,在殘酷的戰爭環境裏堅持出版10年6個月零3天,共出版2854期,是解放前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各敵後根據地中創刊最早,連續出版時間最長的區黨報。

晉察冀留在鄧拓心中的不僅有血與火織成的歲月,還有他和丁一嵐忠貞不渝的愛情。他與丁一嵐從最初文字相交到結爲戰地情侶,曾經是當年邊區的一段佳話。

丁一嵐是“一二九”運動中天津市的進步學生,抗日戰爭開始後到延安,1938年到晉察冀邊區從事婦女工作,任平山縣婦女抗日救同會副主任。1941年2月,平山縣一個年輕的婦女抗日積極分子被惡毒的公公、丈夫殺害了。出於革命義憤,丁一嵐寫了一篇近三千字的通汛《血的控訴》投給晉察冀日報,殺人兇手受到了應有的懲處,報紙於這年6月24日以較大的篇幅發表了這篇通訊。在通訊發表的過程中,擔任晉察冀日報總編輯的鄧拓開始和作者通信,經過近一年的信件往來,他們初晤於平山縣的瓦口川。兩人踏着月光,漫步存長堤上,互相交談了彼此的理想和抱負。鄧拓將其寫在《初晤》、《夜別》兩首詩中。

第二年春天,當他們再次相遇在滹沱河邊時,約定了終身。丁一嵐在回憶錄中寫道:“我們漫步在滹沱河畔,漫天風沙代替了清風明月,習慣了的戰鬥生活,倒增添了幾分豪情,我們終於約定了終身。”鄧拓以《心盟》爲題借詩記情:“滹沱河畔定心盟,卷地風沙四野鳴,如此年時如此地,人間長此記深情。”

1942年3月7日,鄧拓與丁一嵐以平山南滾龍溝一間農家小屋爲洞房,結爲夫妻。結婚那天,200多人爲這對新人祝賀,整個十多里長的滾龍溝洋溢着歡快的氣氛。儘管當時正處在敵情緊張的時期,但革命的浪漫情懷並沒因此而改變。這對革命伴侶住太行山的山坳裏度過了抗戰時期最艱苦的時期,同時也是他們一生最美好、最難忘的時光。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