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各有痣

忘記是在什麼時候看過一篇文章《人各有痣》,區別於人各有志,有相通之處,同時也有一些相左的地方。

以我的認知來看,所有人都有痣(當然可以人爲的點光,這不在討論之列),就像人無完人。

同痣一樣,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經歷,人與人之間的經歷可能相似,但不會完全相同。不同的經歷會產生不同的認知,不同人之間的認知就會對同一件事會產同不同的行爲,不同的行爲爲產生不同的結果,這一系列的路程,又產生了不同的經歷。由此產生一個循環:

經歷➡️認知➡️行爲➡️結果➡️經歷。。。

我們都在這個循環之中,可能是螺旋上升,可能是原地轉圈。這就產生了形形色色的人。

自我提升的途徑也同樣不開這樣的循環,任何一個環節都不可缺少,任何一個環節的改善都會影響這個循環。

經歷

作爲成年人,在條件允許的範圍內,我們有權利選擇自己的經歷,去往何處旅行,去哪裏工作,去閱讀那一本書,或是去玩遊戲,刷劇。挑選一些更加有意義的事情去做。

認知

前一段時間看了一本新書《認知覺醒》,一本通俗易懂的心理類書籍,認知可以理解爲我們的價值觀,對一件事情的態度,看法。

在不同的時間,不同的地點,不同的心境下,我們對同一件事情的認知可能也會不同,這不是說,我們善變,而失去原則,我們的生活經驗越來越豐富,生活中的一切都在改變,我們的認知也在不斷改變。

固有認知很難改變,可能相關行業的專家或是前輩給我們傳授的經驗,我們內心極度拒絕,因爲他們的觀點和我們的人生經驗相左,有些時候我們應該擱置自己的觀點,擁抱新世界,或許會重新開啓一扇窗。

行爲

作爲過來人,很多道理我們都懂,什麼時候應該做什麼事,什麼時候千萬不能做什麼事,但是,我們經常反其道而行之,該做的不做,不該做的質疑要做,認知升級,但是並沒有深入骨髓。依然我行我素。行動很容易成爲我們上升的絆腳石。行爲是檢驗認知最直接的手段。

結果

有行爲就一定會有結果,最後的結果,取決於前面的經歷,認知,行爲。

如果說結果存在對和錯,那麼,如果經歷就是錯的,後面的一切可能都是錯的。

每天和壞孩子一切玩耍的好孩子,認知會被影響,錯誤的認知很容易引發錯誤的行爲,繼而產生錯誤的結果。


人各有志,每個人的經歷,認知,行爲,結果,差之毫釐謬之千里。

很多人做事情去結果導向型,爲了發到一個結果,反推自己,需要做什麼(行動),需要如何思考(認知),需要那些準備工作(經歷)。

人各有痣,相互尊重。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