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則小故事,淺談公司文化競爭、文化融合、文化擴張

故事一,文化競爭

朋友小王和小周同時從F公司離職創業,在F公司時小王偏注於業務,小周偏注於管理。兩人創業項目相同都是買了兩臺機器設備從事製造代工。

起點相同,環境、人力、物力相似。

小王直接把公司定義爲加工門店,講彈性與成本管控偏向於業務公關。不太注意公司形象、加班費、員工福利、安全用品能省則省,規章制度、工作流程能免則免。

小周起點把公司正規經營,該有的流程框架一樣不少,“麻雀雖小五臟俱全”,員工的基本福利安全保障也不欠缺,而且經常與員工一起搞些團建活動,凝聚團隊向心力與士氣,當然小周也不是按部就班,也會彈性靈活應對。

相比之下小周的公司經營成本在前期遠遠高於小王的公司。

前兩年小王的經營業績遠遠高於小周,小王對自己的經營模式越來越自信,還經常嘲笑小周搞些花架子,但小王賺了錢後也沒有去太注意公司的經營管理改善。而小周的公司慢慢地完善相關流程與制度,在管理上越來越正規,越來越科學。

三年後小王的公司看上去還是像個作坊,而小周的公司無論在環境上,還是在員工上下的精氣神都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而且通過第三方的相關質量體系認證。

作爲旁觀者,我親眼目睹他們倆的發展,小王的公司隨着發展需求,管理跟不上,越來越混亂,行業口碑與企業形象越來越差。小周的競爭力越來越強,這主要還是來自企業文化的競爭。

小周的公司制度健全,員工福利與發展有保障;公司注重形象,在行業有一定的知名度與美譽度;小周有企業文化的創新意識、學習意識、寬容意識,企業是在不斷地發展進步,企業文化建設超前。

作爲同行,小王與小周的企業是有競爭關係的,比如員工的招聘、工人之間的跳槽、客戶的開發與客戶的選擇、供應鏈資源等,這些都慢慢地向小周的公司傾斜與聚集。

企業文化是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它包含管理與經營,道德與法制、責任與人文、科技與資本、改革與創新等,是無法被模仿的整體。

故事二,文化擴張

Q公司一直從事電腦機箱衝壓製造,這些年賺了些錢,但利潤越來越薄,一直想拓展業務多元化發展。Q公司員工有一百多人,工程師有十來位,其餘大部分是流水線作業員,並沒有什麼先進的企業文化理念與以人爲本的管理,偏重紀律的執行,追求的是效率與成本,員工流動性大,對員工的技能與素質要求不高。

一次偶然的機會,Q公司投資收購了一家自動化公司。這家自動化公司有五十多人,大多是研發製造工程師,學歷高,素質水平高。這家自動化公司因項目資金鍊出現了問題纔會被Q公司投資收購。

Q公司把自動化公司視爲自已的一個部門單位,照搬Q公司的管理制度與管理經驗,經過一年的經營磨合,Q公司最終還是止損轉賣了自動化公司。

此次投資的失敗,其實也是一次企業文化擴張的失敗。

一、自動化公司項目不確性與週期的不確性,導致投資回報不確定,同時員工工資高,福利要求也高投入成本大,最終超出Q公司的預期與盈虧承受能力。

二、Q公司自身並沒有優質的企業文化,無法取得自動化公司的認同。

三、Q公司是流水線作業,低成本、低利潤,行業的特性與管理水平,決定了其企業文化的效率性、道德性、公益性、創新性與自動化公司存在巨大的差異。

四、Q公司與自動化公司發生文化衝突時,Q公司沒有去積極融合創新。

五Q公司投資併購自動化公司,理應提升改變公司企業形象,但其仍停留在過去。

企業文化的擴張講究的融合與互補,講究優質與強勢。

一般分爲互補式擴張、改造性擴張、一體化擴張。

故事三,文化融合

W公司是一家從事消費電子產品製造與銷售的公司,在消費者的個性追求和多元化銷售渠道的今天,W公司一直倡導企業文化的創新與融合。

在產品開發製造方面,公司針對不同的區域有着不同的細節上區別,既要保持公司的統一形象,又要尊重當地的民族風俗習慣,對於不同國家還要遵守當地的法律法規。

W公司有着自己的民俗政策研究室,專門對產品的銷售地提前進行風俗與法律制度的研究。但公司有一條基本的原則,凡是有損中國國家形象,有傷害中國民族感情的事,決不會去做,寧可放棄市場。

公司經常組織研發人員到各地考察學習,學習當地的行業標準,考察當地的民風民俗。

在銷售方面,公司積極培養當地的銷售人員,做到既尊重當地風俗習慣,又堅守公司經營理念。對駐外銷售人員不僅經常開展線上培訓,而且定期召回總部學習。

企業文化融合的前提是認清不同文化的背景,大到國家與民族,小到企業與個人。

企業文化的融合既尊重主體,也尊重個體,既講究互補也講究個性。

對公司跨文化溝通能力建設,以及對跨文化提出的提議:

一、企業文化是門學問,需要不斷地學習,特別是公司經營管理層,因爲他們是公司企業文化的締造者。

二、企業文化的推動需要形成體系,有些可量化,可書寫的要形成可執行的文件與制度。

三、關於企業文化的案例,多如牛毛,有成功的、有失敗的,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要經常學習,借鑑,反思。

四、對從事跨文化的工作人員,要經常培訓考覈,要有原則、有策略、有方法,多交流、多學習、多彙報,發問題及時應對,注意時效性。

五、企業文化不是經濟,但它是對經濟的態度,決定了企業的經濟走向。

本文由職深生活原創,歡迎關注,帶你一起長知識!

點贊也是一種鼓勵!留言也是一種交流!謝謝!

免責聲明:圖片內容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