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汉译本《苏格拉底之死》

     


苏格拉底(公元前469年,一说公元前470年~公元前399年),是一个希腊语(雅典)哲学的创始人之一。西方哲学,并为第一道德哲学家所述的西方伦理思想的传统。柏拉图的对话是苏格拉底从古代生存下来的最全面的叙述之一,苏格拉底由此开始以其在伦理学,认识论领域的贡献而闻名。

正是这种柏拉图式的苏格拉底将他的名字赋予了苏格拉底讽刺和苏格拉底方法或共产主义的概念。苏格拉底在后来的古代,近代对哲学家产生了强烈的影响。苏格拉底对艺术,文学和大众文化的描述使他成为西方哲学传统中最广为人知的人物之一。

苏格拉底在世时,并没有给世人留下一些只字片语,我们主要是通过他的一些学生来宣扬一些伟大的哲学理论,从而对世人产生深远的影响。尤其是他的学生柏拉图撰写的对话录使我们看到了苏格拉底——一个栩栩如生的哲人形象。

本书分四个篇章,以对话的形式向世人阐述苏格拉底的辩证哲学思想。《尤息弗洛篇》《申辩篇》《克里托篇》《斐多篇》四篇对话描写了从苏格拉底被法庭召唤到饮下毒药的这段时间里发生的几次谈话。

《尤息弗洛篇》中,苏格拉底被法庭召唤,在法庭门口遇到前来状告自己父亲的尤息弗洛。苏格拉底向他请教状告自己父亲的行为是否正当的问题,进而讨论到“虔诚是什么”的问题。任何被诸神喜爱的事物就是虔诚的,否则就是不虔诚的。但苏格拉底指出诸神之间也有意见分歧的时候,对同一件事情,这个神灵喜爱,而另一个神灵未必会喜爱。

《申辩篇》记录了苏格拉底在法庭上为自己辩护的过程,是苏格拉底向雅典人袒露心扉的一次讲演。你们一心只想着聚敛钱财、追求名誉,却从不关心真理、追求智慧,不关心如何使自己的灵魂得到完善,你们难道不感到羞愧吗?不要介意我的说话方式是好是坏,而只关心我说得是否正确、是否公正。因为关心公正是法官们应该做的,就像作为演讲者应该讲真话一样。

《克里托篇》中,克里托劝苏格拉底越狱逃跑,但最终被苏格拉底说服,认为遵守法律接受死刑才是正确的做法。我们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不应该做错误的事情了。甚至也不能用错误的行为去回应错误的行为,就如人们所说的,我们绝不能做错误的事。不管一个人怎样对待我们,我们也绝不能对他做错误的事,不能用错误的行为来回应错误的行为。

《斐多篇》则记录了苏格拉底在饮下毒药的那一天跟朋友们进行的最后一次对话,极为感人,令人落泪。可以避免死亡的机会。其实只要他愿意,他完全可以不必被判有罪;而在被判有罪之后仍然可以争取以缴纳罚金、放逐等刑罚来代替死刑,但他没有去争取;甚至即使在监狱里他还有机会逃跑活命,但苏格拉底执意赴死,不愿逃跑。

苏格拉底关于灵魂不朽的论证占了较大的篇幅,可以把它们概括为对立物互相转生论证、学习即回忆论证、无形物不可毁灭论证三个主要论证。在死亡到来的时刻,苏格拉底表现得极其坦然与镇定,因其对死亡的理性思考完全压过了身为人类对死亡的本能恐惧。他的神情举止、他所说的那些话,都没有表现出一丁点儿对死亡的恐惧。面对死亡时,他显得很安详高贵,显得快乐平和。

这些行为看起来很奇怪,但我们不应该理解为苏格拉底不爱惜生命,即使没有法庭的判决也会去自杀。或许死亡并非苏格拉底的目的,而只是他的生活原则与其处境相结合的结果。他的原则使他在那些处境中必须做出那样的反应而不是别的反应。

苏格拉底只承认论证的权威,而无视其他意见。苏格拉底的特立独行,面对死亡时无所畏惧的轻松心态。

他掌握了怎样从容地面对生死这门技术,一门发现无知的技术。

它的目的不在于说服别人,而在于说服自己,在于找到真正正确的信念,说服别人只作为附带的目的。

一个人应该去学习、寻找、发现那些关于事物的真理,倘若那是不可能做到的,他就必须采纳人类能提出的理论中最好、最有说服力的那个,就像乘着一个木筏那样,乘着它穿过险象环生的人生。

来源:《苏格拉底之死》​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