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是不斷的修行

看到“情緒按鈕”,立即想起我的婆婆。

生娃後她和我家公過來幫我帶娃,期間曾經矛盾不斷,但是想到我要上班,沒人帶小孩。

請保姆她又說他們還年輕,不幫忙帶小孩,回老家會被親戚朋友說的。

又說我:“又不是有錢人,請什麼保姆,人家誰誰誰比你有錢也沒請保姆”,於是總是把壞情緒往自己心裏塞。

所以每次和她說話,我總是不由自主就被激起不適的情緒。

比如她說:“你的衣服那麼多,幹嗎不把樓上的房子一起買了,專門用來放你的衣服?”說話的情景是我說起我同事調走,要把我樓上的房子放盤。

再說到我堅持母乳餵養,她說:“你的奶根本就沒有營養,別人的小孩喝牛奶白白胖胖的,就你不捨得花錢買奶粉,搞得自己小孩這麼瘦”,其實當時女兒去做健康評估,每次發育都是中上,而且在她一歲半斷奶前,她從沒感冒發燒過,抵抗力在同齡人裏是最好的。

就在國慶節前他們回老家之前,她們還拿着手機跟她家親戚視頻,直播我房間亂,而我是在筆記本電腦被踩斷翻蓋軸承問起怎麼回事,她們才說漏嘴,說視頻時沒留意,踩到我電腦了,當時我上班前把筆記本扔在牀頭充電。

……

他們回老家不過來這段時間,我感覺很累,但下班回到家心情是輕鬆的。

房子是我婚前首付所買,房貸是我婚後自己公積金在供,我也不知道爲何他們在家的時候,我就沒有那種回家的感覺。

看到這個踐行題目,我在思索,我的這些情緒後面,自己的想法是什麼?

我覺得他們是和我的父母完全不同的人,我爸爸媽媽是很愛自己小孩的那種人,成長的過程中給了我們足夠的愛和尊重。

即使隱隱約約知道我和哥哥在中學時代都早戀了,在沒有手機的年代,她對打電話到家裏找哥哥的女孩子都很溫柔,後來哥哥每年暑假都去深圳舅舅公司鍛鍊,別人女孩子明知道哥哥不在家,都可以天天打電話和媽媽聊天。

高中時我有一個很好的筆友,一個和我同年級的男孩,經常寫信打電話給我,她也從來沒有說影響學習。

大學時她知道我在拍拖,也只是提醒我要注意保護自己。

在這樣的環境下成長,我是覺得愛很重要,界線感也很重要。

而我只是她們的兒媳婦,因爲隊友才變成一家人,即使我是他們的女兒,他們也無權進入我的房間直播。

我和隊友異地,每日上班帶娃,之前讀研,每天很累,小孩喜歡各種玩具,畫具,用完亂扔,有時候確實沒有及時去收拾。但房間是我的私人空間,我不喜歡被人在我不知情的情況下直播。

回顧起來,五六年來,這樣的事情實在太多。其實我也曾經努力去嘗試過,但效果甚微。

比如一起住之後,她和我家公兩人一年也會有數次矛盾激發,我家公連夜離開。

而後我家婆天天逼着隊友和我打電話叫我家公回來。我說我作爲一個晚輩,兒媳婦去介入公婆的感情感覺不妥。結果她要挾我,大意是我不打電話,她也不會讓我和隊友好過之類。

我越來越覺得,那種說結婚是兩個家庭的事,而不是兩個人都事的觀點太正確不過了。

婚前,我媽媽看到我家婆的照片,說覺得她看起來不怎麼好相處,我卻被愛情衝昏了頭腦,並不把這當一回事。現在喫到生活的苦,也深知自己沒有改變她們的能力。

上《平衡情緒》後,開始學着將目光從對外轉變爲對內聚焦,畢竟人生的事較真起來,也確實像課程裏說的那樣,無非三種:自己的事、別人的事、老天的事。

所以,能夠改變的只有自己,不要妄圖去改變別人,這樣想之後,每次覺察到自己因爲別人而影響到自己情緒的時候,就常常告訴自己,不要因爲別人的話或某個行爲影響自己的心情,畢竟,身體是自己的。氣滯鬱結,保命要緊。通常這樣想的時候,情緒就很容易翻頁了。

人生是修行,修生養性,古人大智。我且平庸,謹以踐行。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