飄遠的思緒

我會經常回憶過去的時光,那飄遠的思緒,總是時隱時現!

從小家裏條件一般般,父母都是普通工人,在三線城市裏過着普通人的常態生活。父母雖然雙職工,但那時工資還要每月寄回老家給奶奶生活用,還要不定時給姥姥補貼,所以工資到月底都是捉襟見肘,省着花錢早早種在我幼小心裏。物質上僅僅夠三餐溫飽,生活上談不上豐富多彩。對於喫的東西,用的東西,能省着喫省着用,就絕不浪費。衣服只有過年時做新的。平日裏,穿着極爲簡樸,四季就四身衣服,幾乎沒有換洗備用的。晚上換下來洗乾淨,早晨再穿上。

大家生活都差不多,彼此彼此。這樣一種氛圍一種環境,想喫好的想穿好的,都沒有錢也沒有條件。同學裏有個上海知青的孩子,穿的用的可以引領班裏的時尚,總能吸引我們這些“土包子”目光。對於“洋氣”理解,就是從上海妹的穿着開始的,從那時起就知道上海人是時髦代言人!

人們說,個人的價值觀世界觀人生觀是從小在潛移默化中形成的。這點上我深有體會。節儉的生活,成爲從小到大一個美德,也深深紮根我心。不節儉不行啊,家裏不富裕,也不可能讓孩子隨便喫穿用。日子雖然苦點,但還是有一些美好的印記,銘記於心。比如,冬天滑冰滑爬犁打雪仗。比如,課業壓力不太大,有大把時間出去玩耍。女孩子們都喜歡踢毽子跳皮筋打沙包,等等。童真童樂,在每天不太緊張學習,較爲愉快的遊戲中度過。身體很少長病,精神也豐富有趣。玩伴們建立友誼,如老鐵們般,成爲一輩子的朋友。

每每回憶過去,心中總能泛起漣漪,眼睛溼潤。人到中年,在異地,不經意回想起少年時代的生活場景及朋友同學那些事,還是彷彿如昨日,歷歷在目。家鄉,早已在心裏紮根了。那裏是心底裏最深的牽掛最深的印記最深的情感脈絡之地。

看到身邊同事朋友的老家就在附近幾公里之內。守着父母,守着同學,辦事起來,朋友多關係也多,一直以來我都羨慕不已。也爲自己在外地求學工作成家,身邊無親人無同學朋友而深深遺憾。有時這種感覺很強烈。此刻,就想着當初的決定是否正確。爲什麼要離開家鄉離開父母出去闖蕩。一個女孩,離家近點不是更好嗎?!有人幫也可以幫家人,多好啊!自己在外的苦,從未跟家人說過,也從未向外人訴說,只是在日記裏寫寫,就像今日一樣寫下來。跟自己說:自己拿着主意自己決定的事就不要後悔和埋怨。

年輕人有無限機會和選擇,這是好多中年人羨慕的地方。但對於個體而言,選擇了一種可能,那他就會失去其他無數可能性的選擇。我經常想,當時如果有人指點一下,我也許會選擇另外一條道路。

我自己的堅決,有了這樣一個結果,有了這以後幾十年的孤單寂寞和遺憾:對老人來說,沒有盡心盡力照顧孝敬;對孩子來說,也缺乏老輩爺爺或姥爺們的疼愛。離家遠了,空間距離遠了,情感密度小了,親情變得淡了。

對於過去十八歲之前的記憶,時而想起,縈繞不散,我想這就是鄉愁鄉思吧。現在父親和哥哥都不在了,我把母親接來了,我們母女倆在一起了。想想,人最後都是與親人離別中漸行漸遠,心中好淒涼。好在,有母親在身邊。

母親樂觀的精神始終是我的壓艙石定海神針。

“快樂生活”,這是她的口頭禪。對於近80歲老母親來說,現在的她,很知足。喫的用的,想怎樣就怎樣。

“趕上好時代了。還有啥愁事!”是啊,我們現在很富足,有房有車生活富裕,這就是好生活。

心中過分考慮未來,於事無補,於心不暢。過分考慮過去的事更是沒有必要。回憶過去,爲了更加珍惜現在幸福時光。

生活在當下,比什麼都重要。那遙遠的思緒仍然不定時會飄進腦海,這是人的基因代碼是血脈傳承,刻骨入心的。記憶片段不斷閃回,心中念念掛懷,總是好的。因爲,我知道我從哪裏來,我的根在哪裏。我始終沒忘記,那個潛藏心中的絲線,就像高空飛翔的風箏,繩子的一端始終在遠方,那個叫鄉愁的地方,那裏經歷過人和事,那裏的朋友玩伴,那裏的一方水土。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