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要有“两体”意识

      语文,被称为“百科之母”。语文教学,涉及面广泛,上下数千年,纵横数万里,海阔天空,百川荟聚。内容开放,教学方式多种多样,语文名师众多,在语文课堂教学设计与研究颇丰,给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给了很多借鉴;语文教学理论名家也是数不胜数,对语文学科属性要求的解读亦是各有千秋,给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明确了方向。然而,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大多数语文老师在对语文教材没有自我深入解读的情况下,更喜欢“拿来主义”,导致语文课堂陷入“人云亦云”的境地。其实语文课堂教学,笔者认为应该从基本出发,以所教篇目的文体与教学目标的课体展开,可简称为“两体”。现就笔者自身教学及听评课经历,来谈谈对语文课堂教学“两体”意识的一点看法。

一、语文课堂教学要有文体意识。

        语文文体不外乎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诗歌几种,每种文体都有自己特有的属性要求,虽然每一个文本的表达方式很多时候是相互糅合的,但文体是唯一的。要让学生理清并掌握不同文体文本的鉴赏方法与技巧,教师教学就必须有文体意识。

        2017版部编版教材本身就是很好的例子,按学生的年龄层次择选适当的文本,每一单元集结相同文体、相似情感的文学作品,并以文本文体为主线点明了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及学习目标,本身就是非常清晰的教学指导。语文学科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学习语文首先就是为了达到工具的效应,以一篇所得助推多篇学习,积累沉淀。然,从笔者听课经历中,却不乏有太多语文老师缺少文体意识,过度解读文本,把阅读理解中最基本的文体建构无意识化,教学效果自是不必说了。

      七年级下册《最苦与最乐》近代著名思想家梁启超写的一篇议论文选文,出自《梁启超全集》,作者从最苦和最乐两方面来论述人生的责任,即负责任是人生最大的苦,尽责任则是人生最大的乐,提出人生在世,必须要对家庭、社会、 国家以及自身尽到应尽的责任,这样才能得到真正快乐。文章立意高远,思想深刻,语言典雅,既有儒家的进取精神,又有佛家的超凡智慧, 不但有较强的现实教育意义,也能很好地提高语文素养。作为基础教育的语文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也是时代和社会赋予我们的责任。语文大家作品,文中生动形象且富有哲理的句子自然是多的。笔者某次听到一位老师的教学,从梁启超先生《少年中国说》导入,简单交流作者意图后,带着全班同学进行了一节课的句子赏析,将讲道理述观点要给予学生责任意识、启发学生树立正确人生价值观的一篇议论文讲成了一节鉴赏语言文字、训练学生口语表达与交流的综合性学习课程,完全脱离本文议论文体的属性与要求,并且因为反反复复的赏析,学生学,没了兴趣;教师教,只有乏累。虽然初一议论文教学不要求学生必须掌握议论文的三要素、具体的论证方式及其作用,但教师引导学生学习这篇自读课文时,是要以议论文的文体形式展开教学的。我们可清楚地看到教材段落提示的问题紧紧围绕议论文“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得出结论”的三段论模式,教师教学指导重点是要放在理清作者观点,学生从文章中获取人生道理上的。

        当然,这不是个例,说明文讲成记叙文,记叙文扩展成议论文,诗歌被解读为长篇大论的,比比皆是。所以,语文老师教学定要有明确的文体意识,相体而教,计划教学某类文体文本,就必须有全面的文体概念,明了自己通过下意识的文体教学要让学生获得阅读理解此类文章的方法和技巧,而不是每类文体都只停滞在通用的句子赏析、片段训练上。

        叶圣陶先生说“教材无非是个例子”,那就要讲好这个例子,助力学生获得正确的阅读理解头绪与体验,在不断积累中找到语文学习的方法。

二、语文课堂教学教学要有课体意识。

        语文教学的课程类型一般包括文本阅读理解、综合性学习、写作训练等,每一类课程都有自己独有的教学方式和目标达成。阅读理解教学要引导学生解读、掌握各类文体文本的方法、技巧,并渗透情感教育;综合性学习指导学生很好地进行口语表达与交际;写作训练让学生学会记录自己,准确表达自己的情感与思考……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鲁迅先生的一篇回忆性散文,事件清晰、情感真挚、文字优美生动,思想深刻,值得鉴赏理解的地方很多。我有幸听到一位青年教师第三课时的一堂教学,以学生朗读前一课时小练笔“谈谈你对文中‘美女蛇’故事的一点感触”开课,学生写得不错,个人感觉也很有新意,期间课堂教学也是循规蹈矩地进行了阅读鉴赏。本想拍手叫好,结果剩余5分钟左右的时间,按说应该引导学生总结全文,得出“乐中有学,学中有乐”的美好童年,并与现实对比分析时,老师安排了学生以鲁迅先生书塾生活为基点,当堂练笔:自己的校园生活。学生没有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不一会下课铃响,收尾草草,三课时的教学看来又得延长一个课时了,不免遗憾。不料,评课时,才知道教学设计的三课时每节作业都是进行小练笔训练。活生生将一节经典的阅读理解,上成了写作课。一篇好的阅读鉴赏文章,课后进行延伸、仿写或是谈体悟的小写作训练是可以有的,但这并不是本课学习的重点,老师更多要引导学生如何鉴赏理解叙事类散文的内容、方法及技巧,把握作者的真情实感,写作的训练应是另一种专项安排。无独有偶,另一位老师本想借助《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的写人记事方式指导学生进行叙议结合的写作训练,却沉浸文本拔不出来,将写作教学讲成了阅读理解……

      课体意识的淡泊,将我们的语文课堂变成了“四不像”,难怪乎,很多人都认为语文课谁都能教,语文教学很随性。所以,笔者认为语文教师一定要针对不同课体,明晰思路,奔着实现自己这一节课的语文教学目标进行教学。阅读理解课,就带着学生徜徉文海,认知作者,品味人生,深化自我;表达与交流,就引导学生灵活、准确地进行口语运用;写作训练,就精心指导孩子们用生花妙笔谱写属于自己的“歌”……

        究上述两种所见所闻,笔者认为最根本原因在于教师没有对自己的语文课堂教学进行理性思考,教学目标不够明确,文本解读不到位,弄不清楚自己课堂教学的重难点以及这节课的具体课型。又在“拿来主义”的影响下,总想面面俱到,或是博那么一点出彩,却忘了根本,所谓的锦上添花变成了画蛇添足。其实,一直以来教育教学专家们提出的“一课一得”理论就是针对今天所说的两种现象的。   

        因此,语文课堂教学要以理性思考为立足点,语文教师应先强化基本的文体意识与课体意识,再往更深处漫溯吧!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