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媒體寫作過程,你會了嗎?

昨天的課程今天又重新聽了一遍,學習學習學了就要溫習,也就是做筆記複習再完成作業。昨晚的課程主要講了自媒體寫作全過程以及如何從生活中積累素材?

三個維度提升寫作能力:即輸入-處理-輸出。

我們平時寫不出文章是因爲輸入量不夠。可以從閱讀的書籍,參加業餘活動,外出旅行,增加知識面來增加輸入量。輸入的知識量越多輸出的數量也會越多,輸入的質量決定了輸出的質量,只有大量的輸入才能大量的輸出。我們的生活是寫作源源不斷的素材來源,要養成善於觀察生活,隨時記錄生活中的靈感這樣的習慣,才能保證寫作素材。

處理就是思考的能力。寫作本身就是一個思考的過程,寫作中80%的時間是思考,20%的時間用在寫字。所以要提升我們的思考能力。

1、遇到任何事情多問三個爲什麼?爲什麼會是這樣子的?爲什麼會發生這樣的事情?爲什麼我要做這件事情?倒逼自己去思考做出正確的判斷。

2、可以拿出一張A4紙用一分鐘寫下來進行頭腦風暴寫作。先列出一個標題,再寫3-5點原因。

3、運用黃金思維圈思維模式。


WHY是目的、理念、信念,HOW是方法、措施、途徑,WHAT是現象、結果、行動。黃金思維圈要求我們在開始行動之前,要從WHY的角度出發,先問自己爲什麼要做這件事,也就是弄清目的是什麼之後,再開始去行動,只有把這個問題搞清楚,你纔可能找到正確的方向和方法。這種黃金思維方式是由內而外的思考,從目的出發,思考怎麼做,然後表現在行動上,而大多數人思維方式是由外到內,通常只停留在行動的表面上。

在寫作過程中,不僅要提高輸入數量,還要提升思考的能力。而輸出即寫作,是一項技能,可以刻意練習,把每天的寫作當成練習。

明確寫作目的。

你爲什麼要寫這篇文章?不同的寫作目的,選擇不同的寫作方式,可以採用不同的寫作文體。我們在寫文章時往往容易寫成日記或流水賬。是因爲沒有去思考爲什麼要寫,有沒有圍繞文章主題來寫。

文章寫給誰寫?要了解我們的目標羣體,瞭解讀者。寫出的文章才能更容易引起讀者的共鳴。

寫作是一種溝通方式。

寫作不僅是一種表達方式,更是一種溝通方式。寫作是與多人溝通,甚至與成千上萬人溝通。寫作時要用通俗易懂的文字,用更加接地氣的語言來寫作。從讀者的角度去寫才能擁有更多的讀者。

一篇文章是如何誕生的?

前(選題、收集材料、切入點)

中(大綱、結構、寫作)

後(修改、取捨、潤色/發酵)

選題是最重要的步驟。先確定寫作主題,圍繞什麼話題來寫。選題有三個要求:1、符合實際;2、選題新穎;3、深刻。寫出來的文章不是隻看表面,要去挖掘文章背後的道理。如果選題不到位,後期修改要花很多時間來刪除甚至重寫。

收集材料:只有豐富的材料來說明主題,纔會吸引讀者。可以多方面多渠道收集,自己親身經歷的事情或者互聯網收集。

切入點:同一個主題不同作者寫出不同的文章是因爲切入點不同。

大綱:先寫大綱根據大綱來寫作。可以節約修改的時間。這點可以根據自己的寫作習慣來選擇寫不寫。

組織結構:一篇好的文章需要先列出結構也就是構思。一般自由書寫的方式比較容易。

寫作:列好大綱和結構就開始不停地寫。

修改:好文章都是修改出來的不是寫出來的。有時候寫出來一篇文章可以放幾個小時或幾天後再來修改,文章也許會更完善,邏輯更清晰,素材更豐富。

取捨:這個素材和主題是否相關,把跟主題不相關的刪除。

潤色/發酵:修改文章的句子讓句子更優美,可以用修辭,比喻等方法。

如何從生活中積累素材?

其實素材隨處可見,素材來源於生活。只要細心觀察生活,將會有取之不盡用之不盡的素材。甚至在和別人的交流中,別人一句話都能成爲我們創作的靈感。

可以在平時從讀書中找觀點,找金句;在書中體驗別人的人生;可以從自己的生活小事積累素材;從職場積累素材;可以多交朋友,與不同身份背景的人打成一片,進入他們的生活;多學習深入研究某些領域;去自己不常去的地方旅行;或者看電影電視劇聯繫生活;對生活的感悟對某一件事的看法;自己的生活經歷,身邊人的故事;經驗分享,或者看完一本書寫書評……

生活中的素材隨處可見,只要用心觀察,用心生活,就可以將身邊的故事轉化成文字。



我是小小雁兒,至今已堅持寫作20天,這是我的第21篇原創文章!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