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枚的考试观: 做个秀民又何妨

                                  今说《子不语》

再过几天就是国考了,有多少人坚守着不考上誓不罢休的执念,在考试的路上艰难前行,一次又一次,一年又一年。任何选拔性的考试,有成功上岸的,自然也就有不能如愿者,无论如何,一定要放平心态,正确面对。

如果清朝大才子袁枚在世,应是会把下面这个《秀民册》的故事多讲几遍。

丹阳的荆先生去考秀才前,梦见自己到了一座庙里,上面坐着一位大王,长得很是俊伟,阶前的官吏手里都拿着一本册子,就上前问小吏,这册子上记载的什么呢?对方回答说,这是科甲册,记载着历代科举考试的成绩。荆先生很是高兴,就上前请求说,大人能帮我查一查吗?对方说,可以的。

荆先生平时很是自信,就说你先帮我查鼎甲册吧,结果没有,再查进士孝廉册,还没有,荆先生脸都有点吓白了,一个小吏安慰他说,还有明经秀才册,结果一查,依然没有。

荆先生愤怒地狂笑着说,这都是假的吧,我的文章都能一举夺魁的,何止连个秀才都考不中呢?就想抢过来撕碎这些册子。

一个小吏说,先生别急,还有一本秀民册,你或许在那里。那里面的人都是文采很好,但是却没有功名的,人间都以鼎甲为第一,而上天则以秀民为最好,这本册子在宣明王那里,你可以向他请求看看。

    荆先生于是求宣明王给查一查,宣明王爽快地就答应了。这本册子看起来非常高大上,用金丝线穿着白玉牒,打开第一页就看到了荆先生,果然位列第一。

荆先生却没有丝毫兴奋,而是悲痛地放声大哭。宣明王却说,你怎么这么傻呢?你数数,从古到今,有谁记得那些状元,考官呢?韩愈的孙子韩衮考了状元,但是人们都知道韩愈,却很少有人知道韩衮,罗隐一生都没有做官,现在人人都知道他,你应当回去好好追求真才实学。

荆先生辩说到,难道考中的就都没有真才实学吗?宣明王说,既有文采,又有福禄的,一代人中也不过有那么几个,像韩愈、白居易、欧阳修、苏轼,他们就是,他们的名字在紫琼宫名册上,可惜你和上面的人没有什么缘分,

荆先生竟无话可说,宣明王撩起衣襟站起来,大声吟诵到:

“一第区区何足羡,贵人传者古无多。”

荆先生从梦中惊醒,很是闷闷不乐,一生果然也没有考中功名。


袁枚真是个通透之人,一眼便看明白了人间很多事,他知道文人的命运大约有三种,一种有真才实学,但却无缘科举功名;一种榜上有名,但不一定有多大的学问,可能只是对考试研究的比较透彻;一种是既有真才实学,又能幸运及第,但这样的人实在太少了。

人生的路有千万条,何必一定要选择那一条,只要有真才实学,就有机会流芳千古。人不一定非要追求什么功名利禄,踏踏实实做学问难道不也是一条人间正道吗?做个秀民有何妨。

古往今来,没有榜上有名,但被时代记住的人举不胜举,罗隐、李贺、蒲松龄等等,他们不也如灿烂的明星,一直闪耀在历史的长空中吗?而纵观那些科举成功,踏入官场的,如柳宗元、刘禹锡、苏轼,人生的路不都曲折坎坷吗?哪一个没有受尽陷害与磨难呢?幸也,非也,有谁说得清。

失之桑榆,收之东隅。孟浩然"不才明主弃”,唐朝才多了一位田园大诗人,柳永一次次"偶失龙头望”,世间才有了"奉旨填词柳三变",宋代的词坛才多了一颗大明星。蒲松龄在科举之路上一次又一次跌倒,我们今天才能读到精彩的聊斋故事。

一个人在哪些领域,取得什么样的成绩不仅受个人能力的影响,也会受时代大环境和周围小环境的限制。所以我们要只管前行,不问收获,何必太在意那些功名利禄呢?还是宋代谢枋说得好:

“大丈夫行事,论是非不论厉害,论顺逆不论成败,论万事不论一生。”

袁枚当是很早就明白了这一点,所以在三十多岁的壮年就辞官归隐,著书立说,广收子弟,研究美食,过起了快意人生。

传统文化与人生哲学系列60(6)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