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之光】| 趕街

兒時,老家。

清晨的鄉村是那樣寂靜而忙碌,家家戶戶的女主人都早早地起牀,在忙着生火做早飯的同時,間或還抽空搓洗幾把放在一旁的那一盆全家人的衣服……

      從那屋頂升起的裊裊炊煙,一絲絲一縷縷地纏繞着門前的樹木,妖嬈地在樹葉間隙裏飄舞升騰,貪婪地吸吮着從老屋裏飄出來的那農民們自種的新稻米所特有的清香。

  “趕街喲……趕街啦……”

木帆船船老大林正剛那高亢而激越的呼喊聲,劃破故鄉那寧靜安詳的早晨,傳向四鄉八里的村寨。

這時,各村寨開始躁動熱鬧起來,趕街的人們挑的挑、扛的扛、背的背、提的提、挎的挎……他們多數是攜帶着自家的土特產到街上去叫賣出售的。

有挑着滿籮筐的自產瓜果,有提着一菜籃自家菜園的時令新鮮蔬菜,有挎着滿簍子自家散養雞下的土雞蛋,還有那挑着用竹子編制、規律性地露着一個個大窟窿的下粗上細有點像紡錘體的扁圓形豬簍子,裏面裝着自家母豬產下的“豬娃子”……

當然,也有什麼東西都沒帶而空着手的,他們是趕街去買東西的。三三兩兩,陸陸續續地向停靠在長江岸邊的木帆船走去。

這就是我兒時故鄉每天清晨的景象。

我的老家在長江之濱的美麗城市、而今具有“電都”之稱的湖北省宜昌市下游水路60餘公里,長江北岸的姚家崗附近一個叫兩美垸的秀麗村莊,離長江下游建鎮具有1800餘年的歷史古鎮----董市僅20餘華里。

小時候,我們全家就居住在那裏,其樂融融。文中提到所趕的街就是董市鎮,那是我小時候最喜歡去的地方。

現在,我哥和我姐家因被徵地而搬離故土,但我弟弟還在老地方居住。在行政隸屬關係上,雖經多次更迭,但現在屬董市鎮管轄。

我從年少就當兵離開故鄉,在外漂泊幾十年。每每思念故鄉,我就回到我的弟弟家裏,深深地吸吮那沁人心脾的帶有故鄉味道的空氣,緊緊地擁抱和親吻故鄉的泥土,聞聞那熟悉的泥土芳香,以解漂流外鄉遊子思鄉的綿綿情愫。

這裏,是我的根,有生我養我的土地,有熟悉的鄉民,親切的鄉音,淳樸的鄉俗……

這裏的一切,我是那樣的親切而熟稔,我對這裏有着綿長的牽掛,這裏對我有着無窮的吸引……

兒時的我,在這裏留下太多太多愉快地回憶,趕街就是其中的一幕。

第一次有點記憶的趕街,是在我7歲時上小學一年級的那年端午節,我家哥哥、姐姐和我三人,與同村家門的幾個堂姐妹相約,到董市去觀看“劃龍船”(即龍舟賽)。

頭天夜裏,由於想到次日要第一次去趕街,第一次去看“劃龍船”,我就抑制不住內心的喜悅和興奮。

日常頭一碰枕頭就睡得像“死豬娃兒”一樣的我,躺在牀上怎麼也睡不着,腦海裏窮盡了當時所有可以用來預想的腦髓,想象着千年古鎮董市街上的繁華和龍舟競渡的熱鬧與激烈……

好不容易捱到偏屋雞籠裏的公雞叫到第三遍,平時天亮了媽媽還要喊好多遍才能起牀的我,今天不用任何人喊,這麼早自己一骨碌翻身就起了牀。快速洗漱後,我們兄妹三人在家簡單地弄了點早飯吃了。

當東方剛泛出魚肚白的時候,我們一行小夥伴相約出發上路了。

那時候到董市還沒有修建公路,除了坐船走水路外,陸路就只有唯一一條路可以到達董市----長江江堤,沿着江堤一路順江而下即可。

由於我們走得早,木帆船還沒有開航。即使開航了,我們也捨不得坐船去,要節省那現在看來少得可以忽略不計,但對當時的我們來說卻十分寶貴的兩毛錢的“鉅額”船費。

於是,我們一行小夥伴決定步行前往。在那並不算狹窄的江堤上,我們一羣小伢子歡快地跑着,笑着,嬉笑打鬧,你追我趕,心花怒放,將那寧靜的清晨攪得生氣盎然。

沒用多大會兒,我們就走到了那個叫新河口的地方,聽大人說,走到新河口就走了一半路程了。

  新河是流入長江的一條小支流,新河與長江交匯處的新河口,那時還沒有建橋,還是小木船人工擺渡。我們到那的時候,天剛麻麻亮。由於太早,船家還沒起牀,我們將船家叫醒後,把我們一行小夥伴渡了過去。

過河後,船家要我們每個人支付了5分錢的過渡船費。這時,我們每個人都心疼得要命。一個個像霜打了的茄子一樣,焉了。要知道,這對於當時的我們,那5分錢可是一筆不小的“資產”啊。

小伢子的情緒就像六月的天,說變就變。儘管剛剛支付船費時個個都滿臉的陰霾,但這種不開心的情緒瞬間就被忘得一乾二淨。大家又恢復了先前的狀態,一個個精神抖擻,又說又笑,蹦蹦跳跳,瘋跑打鬧地繼續向董市進發……

到達目的地後,我們顧不上欣賞千年古鎮董市的風采與繁茂,先來到劃龍船的地方----董市外面的長江邊上。

只見渾黃的長江水洶湧澎湃,滾滾東流,陣陣江風颳來,岸邊濤聲鏗鏘,江水拍打着岸邊的護岸石,濺起幾尺高的浪花,煞是壯觀。

先來的人們已經把江邊擠得滿滿的,人山人海。大家扶老攜幼,熙熙攘攘,人聲鼎沸。有的孩子坐在大人肩上,口中還吹着用竹子做的“嘀嘀”作響的“哨子”。

一些頑皮的孩子還爬上江邊的水楊樹(實際是垂柳,家鄉人叫水楊樹)的樹杈上,那江堤上、岸坡上、護石上,到處都是喧鬧的人羣,到處都是湧動的人流,把那段長江都喧鬧得沸騰起來……

站在身旁的一位老爺爺告訴我,董市每年的龍船賽,只有兩條龍船參加競技,一條龍頭稍大的紅色龍船,代表董市上街,一條龍頭稍小的白色龍船,代表董市下街。

爲了今天給父老鄉親奉獻一場精彩紛呈的龍舟競渡視覺盛宴,雙方暗地的較量和博弈提前進行,早在農曆的五月初一就開始下水訓練了。

聽了老爺爺的話,我心裏想,雖然參加競賽的隊伍不多,但兩條龍船今天的拼搏與競爭將會異常激烈。

這時,只見上游龍舟賽出發地浮着兩條蓄勢待發的龍船,船身細窄而狹長,船頭飾有龍頭,船尾飾有龍尾。龍頭龍尾均用木頭雕成,兩條龍船分別塗上鮮豔的紅白顏色加以彩繪。龍頭上的鬍鬚被河風吹拂着,飄飄蕩蕩,栩栩如生。

龍船的中間放着一尊大鼓,鼓後坐着一個雙手拿着綁有紅綢的碩大鼓槌的鼓手,他的主要任務是競賽中用鼓點掌控和調節槳手們的划槳節奏。

船頭站着一個手拿槳片的指揮者。船尾是舵手,舵手的旁邊還放着幾桿當地的三眼土銃。龍船的兩邊坐着兩排精壯的槳手,槳手們個個憋足了勁兒,摩拳擦掌,躍躍欲試。

在龍船的後面還有一條裝扮一新的大綵船,通體彩繪,像一座水上大戲臺,彩旗在船的四周迎風招展,這是龍舟大賽的組織指揮船。它擔負着今天龍舟賽的組織指揮和裁判的角色。

隨着指揮船上的一聲發令槍響,龍船上震天的吶喊聲和震耳欲聾的鑼鼓聲以及岸邊觀衆的歡呼聲、助威聲一齊奏鳴,只見兩條龍船像離弦之箭向下遊飛去,白色的浪花在船後鋪成一條白鏈。

站在船頭的指揮者,全身用力左右搖動,揮舞着槳片率領全船槳手奮勇前行。鼓手更是興奮異常,縱身一躍,雙槌齊下,恨不得把全身的力氣都使上去,讓人擔心那鼓皮會不會被敲破。

槳手們隨着那震天的鼓聲,奮勇揮槳,拼力划水,節奏緊促疾速,動作整齊劃一,一個個那堅實的肌肉隨着划槳的動作一起一伏,臉上豆大的汗珠反射着太陽的光輝。

這是意志的角逐,這是力量的博弈,這是毅力的較量,這是團結合力的大比拼。

一紅一白兩條龍船像彩鏈在江中飛馳,時而“紅龍”領先,時而“白龍”在前,時而紅白“二龍”齊頭並進,你追我趕,爭先恐後,互不相讓,場面極爲激烈。賽到緊張處,更是精彩異常,只見船頭指揮者倒立船頭,岸上的觀衆爆發出排山倒海的掌聲、歡呼聲和吶喊聲……

我們這一羣孩子在人羣中歡呼雀躍,尾隨着龍船在岸邊奔跑。江水向岸邊撲來,我們的鞋子在奔跑中被江水浸溼,這些我們已經顧不上了,只知道隨着龍船上“咚咚哐”的鑼鼓聲,我們和岸邊的人流簇擁着向江的下游奔跑,爲那像離弦之箭的龍船吶喊助威……

快了,終點就要到了,該衝刺了。這時,兩船的槳手們發出震天的吶喊聲,更加拼命地揮槳搏擊,兩船風馳電掣地向前奔馳。關鍵時刻,只見舵手從身旁拿起土銃點燃,對着船尾水下,隨着“砰、砰”的響聲,土銃火藥的爆炸掀起巨大浪花,助推龍船向前猛竄飈飛……

精彩絕倫的龍船賽在高潮中結束,槳手們那一個個奮力拼搏的影像扎進了我兒時的腦海。

不知不覺中,早已過了喫午飯的時候,意猶未盡的我們到董市街上喫飯。

由於是端午節,街上的餐館差不多家家都賣有同一種食品----糉子。但我們過去在家都喫過,今天既然趕街來了,就不想再吃了,想找一種日常在家沒有喫過的風味小喫。

哥哥帶着我們在街上一家家尋找,找到一家門臉不大、房子有些古舊的餐館。

走進去,裏面設置不像現在一般的餐館有包間,有大廳,還有大圓桌和一把把很是講究的座椅,它只有一間算是正廳的房子接待食客,緊挨着裏面的房子就是後廚操作間,正廳擺放着幾張古舊的老式方桌,方桌四周擺着板凳,這就是食客們喫飯的地方。

這家餐館的主要食品有稀飯和饅頭、各種包子,還有醪糟。對於醪糟,我當時知道它主要原料爲糯米和酒麴發酵而成的米酒,在米酒基礎上,再加上桂花、蓮子心、雞蛋花以及袖珍湯圓等多種輔助食材製作而成。

至於米酒,我們老家稱爲“袱子酒”,我不知道這個名稱是怎樣得來的,是不是因爲做米酒時需用一大塊白布捂住發酵而成,老家把那塊白布叫“包袱或者袱子”,因此而得名。

小時候在老家,每年過年時母親都要做“袱子酒”,我們喫過的,並不感到稀奇。但對於醪糟,在那個貧苦的年代,屬於上等美食,是極其珍貴的佳餚,一般的家庭是做不起的,所以過去在家也沒有喫過,很想嚐嚐。於是,我央求大哥給我買了一碗醪糟和兩個饅頭。

在老闆給我盛醪糟的時候,我忍不住圍了上去,一縷縷醪糟那潤心的香甜味撲鼻而來,深吸幾口淡淡的清香,我的嘴裏早已盈滿了涎水。

少頃,一碗粘粘的、稠稠的醪糟端上桌,看着碗裏那飄着的潔白的糯米、翠綠的蓮心、還有那珍珠般的袖珍湯圓和金黃色的蛋花,我的心裏高興極了。

我急忙地捧着碗喝了一口,滾熱的感覺瞬間襲滿口腔,當時本能地想吐出,又怕浪費了那一口醪糟,只得忍着燙痛快速吞下,不料燙人的醪糟順着我的咽喉、食道一直燙下去,不僅燙傷了我的口腔粘膜,更是將我整個胸口一趟燙得生疼。

有了教訓後,我用調羹挖了一調羹,放到嘴邊反覆吹吹,待涼點後再送入口中,一股舒爽的感覺頓時傳遍我的全身各個關節和脈絡,那味道,香而不衝,甜而不膩,沁人心脾,深入骨髓,真是美極了……

這一次的醪糟口福,給兒時的我留下刻骨銘心的記憶,至今難以忘懷。

午飯後已是下午三四點鐘了,我們一行小夥伴隨意在街上轉悠,主要是看熱鬧,用今天的話說叫做“逛街”。

這其間,吸引兒時我們眼球的主要是街面上那琳琅滿目的各種好喫的零食,還有那叫不出名字的各種好玩的民間古樸玩具。儼然沒有顧及到欣賞古城那古色古香、具有豐厚歷史文化底蘊的古建築羣落。

如果硬要說這次逛街,古鎮還給當時孩提的我留下其他一些記憶碎片的話,就是那並不是太寬、但被人畜世代行走而磨得光光溜溜的一色的青石板街道,街道兩旁二三級條石臺階上面磚木結構、屋頂是青瓦的兩層小樓的傳統古老民居,和那可以自由安裝和卸掉的木板面壁的商鋪。

還有那隨處可見的馬頭牆、封火牆、比鄰着過街樓、吊腳樓、戲樓、私家宗祠等,還有那鑲嵌於建築中製作精工的回攔、木雕隔扇門窗、雕花石刻護欄、庭院裏的天井等等……

所有這些元素,無不彰顯出這座千年古鎮深邃歷史文化那沉甸甸的滄桑和厚重。

我們在街上那裏走走,這裏看看。碰到商鋪售賣好玩的玩具,我們雖然沒錢買,但商家並不知道。

所以,我們都要求商家拿給我們看看,並假裝內行地把玩一番後再還給店家,還煞有介事地挑出一些毛病,以掩飾兜裏沒錢購買的尷尬。

這樣,我們既玩了玩具,又不用掏錢,回去後還有了在其他小夥伴面前吹牛的“吹資”。

時間總是在快樂中流過。感覺沒逛多長時間,天氣就黑了下來。

現在回去已經是不行了,就算幾十里路可以摸夜路走,但新河口的擺渡天黑後就停了,我們只有在董市歇一夜後次日趕早回家。

好在董市的老正街有我一個家門的伯伯,我們稱呼大爹。晚上,我們一行6個堂兄妹姐弟到大爹家過夜。

由於一下子去的人大多,加上大爹家孩子也多,沒那麼多牀,我們就來了個“創造性”的“奇葩”睡法。

我們6個孩子加上大爹家其中的2個共8個孩子,大家擠在一起橫躺在一張牀上“將就”了一夜。這是我一生中唯一在同一張牀上睡得人數最多的一次。

第二天天不亮,我們就起牀回家了,因爲我們還要趕回去上學呢!

第一次有記憶的趕街到千年古鎮董市,就這樣愉快地結束了。

後來還有過幾次趕街,那都是坐木帆船去的。大人本不讓我去,但我強烈要求去,大人只得應允。那都是爲了那碗割捨不下的甜心醪糟。

小時候,我們家門前有一片李子樹,每顆樹上都結滿了厚厚的李子,把樹枝壓得像彎弓似的。由於李子在麥收時節成熟,我們便稱之爲“麥李子”。

麥李子成熟的時候,那一樹樹李子,個頭如成人拇指般大小,有絳紫色的、硃紅色的,黃紅色的、黃色的、青色的、青裏透紅的,在太陽的照射下,泛着五顏六色的光亮,非常誘人。

摘一顆放在嘴裏,脆脆的,酸酸的,甜甜的,酸中有甜,甜中帶酸,清涼可口。

由於我們家李子品種好,李子樹下的土地常年堆漚着有機肥,樹上結出的麥李子個大味正,所以,我們彭嘎(家)屋場麥李子的品質在我們那一方是出了名的。

採摘麥李子的時候,那真叫痛快。我爹拿一根長竹竿,要麼站在樹下,要麼爬到樹上,對着那一根根被麥李子壓彎了的樹枝敲打。

我們幾個孩子每人腰裏扎着一個“圍腰子”,將爹敲打掉下來的麥李子撿起。每當爹敲打的時候,那麥李子猶如下雨一樣掉落下來,砸在我們身上和頭上,尤其是那砸在我們頭上,砸的“嘣嘣”直響,我們也都不覺得疼,反倒樂得哈哈大笑……

採摘回來的麥李子,爲防止天氣熱爛掉,我們就堆放在那間成天不見太陽、屋內陰清、地涼較好的“神套子”屋的地下,也就是堂屋裏面的那間房子,地面堆上厚厚一層,門口用幾條板凳放倒摞起,防止麥李子從門口滾出。

未破的留着賣錢補貼家用,採摘時掉下來摔破的因易壞而擇出來喫掉。

每年麥李子收穫的那一段時間,我們幾個孩子上學是不用帶午飯的,早上裝半書包麥李子上學,中午就喫麥李子當午飯。那吃了麥李子的牙啊,痠痛痠痛,再喫什麼東西即使是豆腐都覺得痠痛,但痠痛並快樂着。

那次,我爹去董市趕街賣麥李子,我要跟去,爹起初不答應,經不住我的“死纏亂打”,爹同意了。

清早,我們早早喫過早飯,我爹裝滿兩籮筐麥李子,足有一百二三十斤,用肩挑着在前面走,我挑着兩小竹籃子麥李子跟在爹的後面,朝停靠在長江邊的木船走去。

來到船上,看見已經坐上了不少的人,我們上船剛把麥李子放入船艙,船就起錨開航了。

這時,船向下遊快速駛去,沒走多遠,船老闆又扯起並排一大一小的兩條風帆,木船藉着下水和江風,箭一樣向董市飛奔。我坐在艙板上,看到岸邊的景物一排排向後倒去,很是愜意……

坐下水船比步行,那速度可是快多了,頂多40分鐘,我們就到了目的地----董市。

我和我爹各自挑着自己的麥李子來到水果集市。

乖乖,好熱鬧啊,賣各種瓜果的人真多。有賣紅沙瓤黃沙瓤早熟西瓜的,有賣又粗又長梢瓜(有的叫菜瓜)的,還有賣大白桃的。

光賣李子的就有不少家,李子的顏色有紅有青,個頭有小有大,小的如成人拇指頭,大的如乒乓球大小。

我知道,那種大的是一種我們老家叫做“黃瓜李”的李子,因是喫黃瓜的時節成熟,我們土話俗稱它爲“黃瓜李”。

這種李子喫起來脆生生的,清甜,但少了其他品種李子那甜中略帶的淡淡酸味,因而給人一種並非正宗李子的錯覺。

我家也有這種品種的李子,但只有一顆這種李子樹,每年結果也不多,擱不住一賣,都是我們自己吃了。

我和我爹找了一塊空地,將麥李子放好,開始售賣我們自家種的麥李子。這是我一生中唯一的一次“做生意”。

我清了清嗓子,開始叫賣:“賣麥李子啦,賣麥李子啦,我們家自種的麥李子……”

不一會兒,一位左手提着籃子的大媽來到我們面前問道:“倆兒(‘您’的兒話音,當地對別人的尊稱)這麥李子是哪窩兒的”?

我爹答道:“上頭(我家在董市上游)兩美垸村彭嘎屋場的,不信倆兒嘗哈兒”。

大媽嘗都沒嘗,也沒問價,就說:“彭嘎屋場的,那我曉得,我以前買過倆而們彭嘎屋場的麥李子,蠻好唭(喫),給我稱5斤”。

我爹給她稱了5斤,秤桿旺旺的。然後,把麥李子倒進大媽的籃子裏。我們本是賣0.22元一斤,我爹看大媽爽快,不嘗不選不問價就買了,又是老回頭客,還是第一稱,且數量也不少,5斤,就按0.20元價格賣她,收了她一元錢。

大媽從自己籃子裏拿出一顆麥李子,用手抳了抳,放進了自己嘴裏,邊嚼邊離去了。這是我平生第一筆生意,竟然如此順利,心裏高興極了。

大媽這麼一說一買,無形中給我們父子兩的生意做了廣告。接着,買我們麥李子的人比買別家麥李子的人明顯增多。

做生意好像也有“馬太效應”,越是看到我們面前買麥李子的人較多,後面的人就越往人多的我們攤前走來,一個接一個,幾乎不斷線地來,大家一斤兩斤地買。

不到中午時分,我們的麥李子就賣完了。然後,我拉着我爹的手,走進了那家醪糟店……

下午三四點鐘的時候,我們坐返程船回家。這是走上水,船不像走下水那樣無需過多人力,只需掌好舵,讓船隻自己順水漂流就行,而且速度快。這需要撐篙拉縴,船才能緩緩前行。

我看見,船老大在後面掌舵,另一個船員拿着一根約莫兩仗長的粗竹竿,竹竿的一端套着一個鐵箍,鐵箍上面有一個扁鐵打製的鐵鉤和約10公分左右的鐵釺,鐵鉤鐵釺和鐵箍系一體化。竹竿的另一端包裹着厚厚的布墊。

那個船員走到船頭,將帶鐵釺一頭的竹竿插向岸邊,將裹着布墊的一端放在自己右肩鎖骨下面,身體前傾,兩隻腳用力地蹬着船舷,一步一步向船後走去,走到船尾,再回到船頭,重複剛纔的動作。如此循環往復。

船老大告訴我,這叫撐篙,是駕船常用到的基本動作和功夫之一。

還有兩個船員肩上挎着“纖袱”(用布做的墊在肩上拉縴用,防止纖繩磨破肩膀),在岸邊拉縴,兩個人身體向前下彎約九十度,兩隻胳膊自然下垂,兩個人的腳步非常一致,兩個人的屁股也同時有節律地左右搖晃,兩個人都赤着背和腳,只穿了一條褲衩,拉着木船艱難地向前緩緩移動。碰到險灘,兩個人幾乎是四肢着地,喫力地向前爬行……

坐在船上閒着無事的我,這時想小便,我見離船頭較近,便隨意跑到船頭站着,對着長江拉起尿來,哪曉得受到船老闆的大聲呵斥。

原來,船頭尿尿對駕船人來說,不僅是不敬,更是不吉利,船頭尿尿諧音船頭了了,隱含着船出事故,船頭沒了的意思。

當時年少的我,哪曉得此等隨意小事竟然隱含着如此不吉利的深意呢?!要是知道,我說天也不會這樣做啊!

看着岸上兩個縴夫喫力的樣子,我向船老大提出幫忙去拉縴的建議,船老大同意了。

他扔給我一個“纖袱”,我跨步下船上岸。在拉縴“師傅”的指導下,我把纖鉤套掛在竹製的主纖繩上,跟在兩個拉縴船員的身後,當起了縴夫。

行進中,兩個縴夫告訴我,拉縴不是技術活,沒有什麼技術含量,只要合着別人的步伐和節奏就行。但拉縴卻是一項強度極大的體力勞動,是苦活,是累活,肩、腰、腿、足乃至全身都要用力。

更有,船隨時都有可能遇到險灘或擱淺,一旦遇險,我們要馬上下水用盡全身力氣,推船離開灘險,即使是數九寒冬也不例外,這也是我們常年幾乎赤身裸體拉縴的原因。

你看現在,我們全身被曬得漆黑,身上的皮脫了一層又一層,所以,當縴夫關鍵是不能怕喫苦受累。

我學着他們的樣子,向前大幅度彎腰,雙腳用力蹬地,雙胳膊自然下垂,肩、腰、腿、足同時用力,合着他們的腳步和節奏,兩塊屁股與他們屁股一樣,有節律地左右晃動,與他們一起,拉着木帆船向前緩慢行走。

跟在他們身後,看着他們一個個彎腰向前,埋頭苦幹,那全身長年因赤背拉縴而被陽光曬成古銅色的皮膚,我心裏想,要是沒有縴夫的喫苦受累,木船怎能駛向遠方,到達勝利的彼岸呢?!

兩次上街的所見所聞,給兒時的我留下極爲深刻的印象。那劃龍船槳手奮勇拼搏的意識,那木帆船縴夫喫苦耐勞的精神,一直激勵着我在艱難的人生道路上砥礪前行。


本文由【文字之光】薦文官巧說詩語老師推薦

本文由“文字之光社區”助力。

文字之光】是已立項註冊,自2020年元旦始啓用。

文字之光】是由文字之光社區居民秉持“爲好文找讀者、爲讀者找好文”的價值理念而設立的專題,專題目前不接受投稿。

廣大優秀作者可以投稿到它的優選專題【金色梧桐】中,編委會從中選出優質文收錄到【文字之光】,並從中精選出最優質文加以推廣。

我們期待你的優雅亮相!你若能甩出擲地有聲、靈動有趣的文字,我們定會用足夠的真誠與你的文字共舞,讓優質的文字發出耀眼的光芒。

找到我們有兩種方式:

01  在微信羣中搜索文字之光

02  發私信給文字之光的主編韓涵微語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