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我的媽媽+只會提要求的爸爸,帶不出心理健康的孩子

文|張明璐 範俊娟

01.

母愛的悲劇:被活埋仍然選擇原諒

前段時間網上流傳一個新聞。

陝西一男子因爲母親癱瘓,長期生活無法自理,用手推車將母親推到一處廢棄墓坑活埋。好在妻子報警,民警及時趕到,老人這才獲救。

被兒子親手活埋的老母親,臨死前最終選擇原諒了兒子。

很多人感嘆母愛的偉大, 一位母親可以在孩子蓄意謀殺自己之後,還在爲孩子考慮,甚至選擇原諒,恐怕這是最高級別的無我了。

但這讓人在震驚、動容之餘,又讓我多了一些思考:

1、完全無私的、無我的母愛,應該被稱頌、鼓勵嗎?

2、被鼓勵無私、無我的女孩子,長大了之後會過怎樣的人生?

在落筆之前,我想起了我的母親。

她是一位平凡的女性,但母親的身份使她在我的世界裏,如此不平凡。她愛我,爲我付出了全部她所能付出的,似乎從來沒有要求過回報。

而我,在這樣的母愛灌溉之下,卻變得愈發自我中心,自私冷漠。

我還記得,幾年前她鍛鍊身體時摔傷了腰,需要臥牀休息。她讓我爲她倒一杯水端過去,而我正在做手頭上的事,遲遲沒有行動。直到最後,在她的再三催促下,我才極不耐煩地停下了手上的工作,爲她倒了杯水敷衍了事。而她隨後說出的一句話,讓我時至今日想起來,仍心有慼慼、愧疚不已。

母親嘆了口氣,說:“現在讓你幫我倒杯水,你就不耐煩成這樣,等我老了需要你照顧了,可怎麼辦啊。”

我當時心頭一震,驀然驚醒——是啊,這是我的母親,生我養我,無微不至照顧我這麼多年,可當我成人了,卻連爲她倒一杯水都覺得浪費時間,耽誤了自己的事。我怎麼可以這麼自私呢?

我靜下來,想了又想。在做檢討之外,仔仔細細分析了自己的心理活動,又回顧了一下成長經歷,突然驚覺,在我過去的二十多年裏,似乎從來沒有聽見過母親提起她自己的需要。

我幾乎完全不瞭解,母親想要什麼,需要我回饋她什麼。於是我漸漸認爲,因爲我是她的孩子,所以她的付出都是理所應當的,我不必爲自己的麻木覺得愧疚,甚至沒有心懷感恩的必要。

直到那天,我才意識到,我錯了那麼久,而我的母親,同樣錯了那麼久。

有多少女人,在成長過程中是在被鼓勵要無私,要犧牲自我,纔算偉大,纔會被認可、被接納?

她們慢慢變得不敢對別人提要求,不敢說“我要”,不敢不謙讓,不敢不謙虛,不敢表揚自己,甚至不敢維護自己正當的權益。

所以,在婚姻裏,面對衝突的時候,往往更容易把自己的需求擺在最後,先照顧別人,婆婆賢良淑德,她們因爲害怕婆婆不高興,所以也照着婆婆的樣子過;

老公說“有了孩子後,希望她們辭職看孩子,因爲他沒時間照顧孩子”,所以,她們就順勢退出了職場,變成了那個要跟別人伸手要錢的人,十年二十年之後,還會被批評“孩子都被你寵壞了,你根本不會帶孩子,也跟不上這個時代的發展”。

02

女人想要的只是“搭把手”,男人卻只會“提要求”

有一段時間我早晨上班,路上聽車載廣播,在播放一段公益廣告,大概意識是:小孩子從早到晚,媽媽要這個,媽媽我要那個,最後到了晚上,媽媽照顧孩子睡下,看着孩子安穩的睡着,內心充滿了愛,結尾是以孩子的視角,感恩媽媽的愛,感謝媽媽的辛苦付出,媽媽的偉大。

乍一聽,你會覺得很溫暖,可是細琢磨,這味道不對啊,這不就是喪偶式育兒嗎?既然知道媽媽很辛苦,爲什麼不能想辦法讓媽媽不要那麼辛苦,給媽媽留出一點時間和個人空間?

如果對媽媽的感恩一定要建立在女人的犧牲和無我上,不做就會被批評爲自私,這樣的感恩不就成了另外一種道德綁架嗎?

我們所讚揚的,正是我們所限定的。

如果我們大衆宣揚和鼓勵的也是這種方式,對女人來講就很可怕了,你會被潛移默化的植入爲“這就是正常的,我就應該這樣,我這樣是好的”。

當女人這樣想的時候,男人就會更加容易理所當然:我在外面工作,你就更應該在家裏把孩子照顧好,溫柔體貼細心的照顧好我,心疼我。

別人都能做到,爲什麼你不能做到?

我媽媽都是這樣走過來的,爲什麼你不行?

他們看不到女人要做到這樣,背後像擠牙膏一樣,已經把自己的空間和時間給壓縮成什麼樣,付出了多少。

當男人把標杆定得太高太高的時候,女人的所有付出就變成了理所當然,輕而易舉,做不到就會被指責。

前幾天我們就收到這樣一個留言:

我讓老公陪我帶孩子去看病,結果老公直接拒絕:我不去,沒看我工作這麼忙,你自己搞定。然後就出現了接下來的一幕:一個女人一邊擠在醫院狹小的走廊裏排隊、驗血、繳費、找醫生、拿藥、還要一邊強撐着安撫孩子的情緒,結果回家之後,沒有安慰,沒有體諒,沒有關心,沒有感激,只剩下桌上老公和婆婆已經喫剩下的飯。

你可以想象得到,長期在這樣的家庭裏生活的女人,情緒平時會好得了嗎?

當女人的生存空間被擠壓到極限的時候,暴躁、強勢、指責、攻擊、怨恨等等滿身的負能量就像電視裏的久久不散的冤魂,走到哪都是一團黑暗能量,可是這些負能量會形成,真正的原因是:她們被虧欠了,而不是她們有問題。

只是很多男人的態度都是“你怎麼滿身負能量?”“你就不能好好說話?”“你爲什麼不能傳遞點正能量?”

說這些話的男人,卻從沒有真正停下來面對過自己的內心:我到底虧欠了老婆多少,我該爲她做點什麼?

過度顧慮女性無私、無我的價值觀,讓男人把“好女人”的標準,一高再高,卻看不到女人的辛苦和不容易,也看不到自己的責任,剩下的只是提要求、提要求、提要求,可是女人想要的只是“搭把手”而已。

03

無我的媽媽+只會提要求的爸爸,帶不出心理健康的孩子

母親過度犧牲和付出,爸爸只忙於工作,錯失陪伴孩子的時間,只會用“提要求、找錯處”的方式對待孩子的家庭裏,未來會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留下一個致命傷,那就是:孩子只會建立單向關係。

比如:孩子被訓練的只會接受別人的付出,享受別人的付出,卻完全意識不到,關係是要相互的,別人也是有需要的。

因爲孩子眼裏只看得到自己,卻看不到別人,關鍵還會期待別人眼中也只有自己,這就會無形中給孩子形成一個認知:母親是沒有需求,別人也沒有什麼需求。

結婚之後,也會形成自我中心的個性,不會考慮伴侶的需求,甚至意識不到伴侶是有需求的,甚至別人有一點滿足不了自己,就會覺得很委屈,很受傷,覺得自己不被愛,會用很強烈的方式去攻擊對方,試圖把對方拉回到自己媽媽曾經的狀態下。

就像我給生病臥牀的母親倒水這件事,我似乎下意識地認爲,母親想喝水→我從來沒有覺察過她的需要,也就不習慣去給予滿足→我要先做手頭上的事。

就像當時的我對所有人那樣。

這聽起來很荒謬,但卻是有跡可循。

這樣的人,無論幼年、青年還是成年後,都必定會在人際關係方面,遭遇極大的挑戰。因爲他們看不到別人,眼睛裏只有自己,也就無法關心別人。沒有人願意跟這樣的人相處,因爲他們會讓別人很孤獨。

愛得如此忘我的母親,因爲把全部的關注放在了孩子身上,便很容易出現溺愛的情況。

從小對孩子有求必應,要星星不敢給月亮,無論孩子多無理的要求都會竭盡所能地去滿足。孩子在這樣的溺愛中長大,就會覺得自己就是世界的中心,自己的願望一定要被滿足,不管這過程需要別人做到怎樣的付出,揹負怎樣的代價。

母親付出了一切,孩子只會覺得理所應當。

這時,一旦母親無法再給予,或者需要孩子反過來照顧,便會遭到孩子的嫌棄甚至遺棄。

因爲這個身材高大的成年人,其實心中仍然住着那個唯我獨尊、呼風喚雨的孩童。他不會尊重,更不懂什麼是付出,因爲從來沒有付出過。

他的眼裏只有自己。一個眼裏只有自己的人,在家庭中會索取無度,在社會上也必然寸步難行。

許多父親看到的孩子問題,確實是存在的,可是這些問題的存在並不是因爲媽媽沒做好,恰恰是父親的缺位造成的。

因爲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媽媽提供的是基礎安全感,讓孩子感覺到被包容、被接納、被愛的安全感,而爸爸提供的則是人際安全感。

所謂人際安全感指的是,孩子第一個人際關係對象是父親,孩子通過跟父親的相處,體會到規則和邊界,體會到什麼是被允許的,什麼是不被允許的,這種規則會給孩子帶來需要的另外一種安全感。

就像一個人在漫無邊際的大草原上奔跑,當你無拘無束,自由自在的時候,那就是媽媽提供的包容和接納,在跟爸爸相處的過程中,孩子感覺到了牆的存在,孩子可以靠牆,牆是穩固的,只要沿着牆走,就會得到新的東西,孩子對自己的人生開始有規劃,開始適應社會規則,這是新的人生階段的來臨。

可惜的是,多少孩子因爲父親的缺失,從未找到這種感覺,因爲父親都把時間和精力花在了工作和賺錢上,多餘出來的一點點時間花在了指責媽媽沒有做好上。

所以,最後提醒大家:男人別忙着指責,先把自己該做好的做好再說,女人別隻顧着讓別人對自己滿意,結果卻弄丟了自己。

來到這世界走一遭,要對得起自己的生命,用你的精彩的人生,給你的孩子活出一個榜樣,這纔是最高級的愛。

                                                                                       end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