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的智慧》NO•5 (上)

第五讲 学习笔记


《论语》若干疑难句辨析   

                (上)

一个人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他的“不可替代性”。越是别人不懂的东西,我们偏要搞懂,这样才能凸显出 “独特的价值”。

一、孔子:

孔丘 (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前479年4月11日),字仲尼,华夏人,春秋时期鲁国人。

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最著名的文化名人之一。编订了中国第一部 编年体史书《春秋》。

对历史人物和事件往往寓有褒贬而不直言,这种写法称为“春秋笔法”,指藏在心里不说出来的言论。

据记载,孔子出生于鲁国陬邑昌平乡(今山东省曲阜市东南的南辛镇鲁源村)。

孔子逝世时享年72岁,葬于曲阜城北,泗水之上,即今日孔林所在地。

孔子的言行思想,主要载于语录体散文集《论语》及先秦和秦汉保存下的《史记·孔子世家》。


二、语录体散文集《论语》,是春秋时期,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所著。

三、原文: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

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

*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

*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四、春秋时期,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所著《论语》中的疑难句,出处:《论语·学而》。

1、子日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出自孔子《论语》,千古名句,代代相传。

英文:
1.Practical applications on a regular basis help theoretical acquisitions in a pleasant way.
2.Learn and often review and practice,and is this not very happy?

这段话真正的含义是:君子因何而乐?学道。每天学道,有新的收获,并亲自付诸实践。这是快乐的事情。有朋自远方来,是指志同道合者来论道,是快乐的事情。

*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字面解释主要有以下几种:

⒈朱熹在《四书集注》中的见解是:

学而时习之,则所学者熟,心中喜悦,自不能已矣。

⒉部分小学语文教材的解释是:

学习并时常复习,不是很快乐吗。

⒊杨伯峻在《论语译注》中解释是:

学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实习它,不也高兴吗。

⒋部分学者的解释是:

学到了知识或本领以后,按一定的时间去复习,不也是令人愉悦的吗。

5.学习之后,遇到时机,在实践中运用,不也很高兴吗。

原文注释: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 (《学而》)

孔子说:"学习后经常温习所学的知识,不也很令人愉悦吗?

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很高兴吗。

别人不了解我,但我不生气,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重点字词解释:

⑴.子:先生,指孔子。中国古代对于有地位、有学问的男子的尊称,有时也泛称男子。《论语》书中“子曰”的子,都是指孔子而言。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陬邑(现在山东曲 阜)人。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中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

⑵.学:孔子在这里所讲的“学”,主要是指他自己的学说

⑶.时习:时常地去复习。在周秦时代,“时”字用作副词,意为“在一定的时候”或者“在适当的时候”。但朱熹在《论语集注》一书中把“时”解释为“时常”。人教版教材中也将“时习”解释为“时常地复习”。“习”,指演习礼、乐;复习诗、书。也含有温习、实习、练习的意思。时,按时。

⑷.说:通假字,音yuè,实意“悦”的古体字,愉快。

⑸.朋:上古朋和友是有区别的:同门(师)为朋,同志为友。这里指志同道合的人。

⑹.乐:音lè,古音luò。与说有所区别。旧注说,心悦在内,乐形于外。

⑺.人不知:知,是了解的意思。人不知,指别人不了解自己。

⑻.愠(yùn):生气,发怒。

⑼.君子:指有才德的人。

⑽.曰:说,说道。

⑾.而:顺接连词,表示被连接的两个部分,是顺着下来的。

⑿.之:代词,指学到的知识。

⒀.不:不是。

⒁.乎:语助词,相当于“吗”。“不亦……乎”,即“不是……吗”,反问句式。

⒂.自:从。

⒃.知:了解。


本段理解:
第1句  讲 "学习方法"。对于知识,“学”只是一个认识过程,“习”是一个巩固的过程,要想获得更多的知识,必须“学”与“习”统一起来。
第2句  讲 "学习乐趣"。志同道合的人来访可以增进友谊,并且可互相学习、共同提高。
第3句  讲 "为人态度"。“人不知”,后面省略了宾语“之”,可译为“我”或“自己”。


2、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人家不理解我,我并不生气,这照样是君子。这体现了中国文化一个很大的特色,“乐感文化”。

中国文化被誉为“乐感文化”,是因为中国人的思维传统,习惯于用(生命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3、“子日,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已者,过则勿惮改” 。

*"无友不如已者,过则勿惮改"。

朱熹在《四书集注》里面解释,不要跟不如自已的人交朋友。

我认为应解释为 “没有不如自己的朋友。别人都有比自己高明的地方,要善于向朋友学习。”


4、“道不同不相为谋”。

不与道不同的人交往。

5、“子日,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意指:

* 父亲在时,要观察子女的志向;

* 父亲不在了,要观察子女的行为。

* 父亲去世了,子女三年之内不要更改事父之道。要为父亲守丧三年,这才是行孝道。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