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4.看一本书,过一遍自己

昨天看完莫言《晚熟的人》最后一篇故事,抑制不住写了一篇类似读后感的文章,可能还不是读后感,我写的文章有时连我我自己都不知道是什么类型的文章,因此,统统称其为杂文。我看过很多书,但很少写类似读后感的文章,写的都只是自己的一些思考和想法。除非就像《火把与口哨》这么动容的故事,我无法释放内心的充盈的感受,需要用文字来释放。

今早选择读《皮囊》这本书,是因为我第一眼就看中了它,其实书架上都是没看过的书,我把看过的书都放在另一个书架上了。以前一次性买了很多本,但是自从上班以后,看书的时间就很少,都搁在书架上喂养灰尘了,真是羡慕那些灰尘,天天与书为伴,还天天有新的灰尘光顾,不过它们只是停留在表面,仿佛是为了守护而来。

为什么我偏偏选择了《皮囊》这本书,就因为这个书名,从我第一眼看到书名时,我就被它深深吸引。当我翻开的那一刻,我就知道这个书名没有让我失望。我曾经说过,只要是能引发读者思考的书就是好书,当然只是对于个体来说的。这本书的第一篇就是《皮囊》,大概是表明了此书的大概脉络,这是一本阐述灵魂与躯壳的书,只是从每一个故事的细节里体现出来。就像书本身一样,如果书本的纸张是躯壳的话,那文字就是书的灵魂。

当我看完第一篇《皮囊》之后,我没有再往后看下去,因为我已经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之中,无法自拔。这句话也许在别人眼里有点夸张,但对我来说是实实在在的感受,我确实陷入了无限的思考当中,整个自我被思绪填满,后果就是我需要用文字表达出来,不然就要憋死。

这就是一本能引发我思考的书的意义。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书和人一样,一本有趣的书就像是一个有趣的人,读有趣的书就像和有趣的人交流。但是书和人又有不一样的地方,书是开放的,人有时又是含蓄的,从这一方面来讲,与人交流不如与书交流。

曾经我把人的躯壳当作是一副“面具”,现在想想,“面具”这个词语的色彩太过浓烈,难免会刺激到没有灵魂的人的眼睛。而“皮囊”这个词语就平和了很多,它只是表达了一个客观存在,而没有表现出什么感情色彩,从而更加让人接受,不管理解不理解都能接受。这是一种境界的表达,一种看淡世间一切之后淡然的表达。从这个词里面看不出太多的情绪,就像文中阿太的性格好一样安然。这难道不是一种超然的境界吗?

人活在世间之苦,就是皮囊可以离开灵魂,但是灵魂不能离开皮囊,就像海边上的寄居蟹,没有那个壳,它将如何存在?但是我们又经常发现,很多没有蟹的空壳,一动不动,被海水随意冲刷,直到被沙粒磨成沙粒。没有灵魂的皮囊是死的。

这是学生送我的书,我记得她们送我时,对我说:“老师我们知道你喜欢看这种类型的书,所以在书店看到了就买送给你了。”说心里话,我心里感动的要命,但是我没有表现出来,我含蓄了。人总是这么含蓄,这大概就是与人交流的不尽兴的原因吧。此时此刻,我更希望她们也能看看这本书,因为文字再怎么含蓄也是开放的,任凭我们思绪万千,纵情想象,无边无际,让灵魂弥漫在这无边无际的宇宙之中,飘飘欲仙。

最后,我想用《皮囊》第三篇序言李敬泽说的话作为结尾。

“写作就是过一遍。

过一遍自己。

过一遍他人。

过一遍这人世间。

把栏杆拍遍。

把心再伤一遍。”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