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以结束与孩子的冲突了!学会这几招,你就是孩子最理想的父母

本文共2383字

预计阅读5分钟  与你分享

“宝贝,早饭想吃什么啊?”

“想吃手抓饼,加点番茄酱。”

“家里的手抓饼吃完了,没有了。妈妈给你蒸面包,好不好?”

“不要,我就要吃手抓饼!”

“都跟你说没有了,妈妈拿什么做啊?现在给你蒸面包,爱吃不吃!”

因为沟通不畅,本来和谐甜蜜的早餐时光,最终演变成了母子俩气冲冲的对峙憋闷时刻。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经常会出现这样那样与孩子沟通不畅的现象,令身为家长的我们倍感头疼。

怎么摆事实讲道理都说不通,最后实在没辙了,只剩下暴怒、嘶吼和惩罚。

难道,真的没有办法可以跟孩子好好说话,友好共处吗?

阿黛尔•法伯和伊莱恩•玛兹丽施合著的《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听,孩子才肯说》就介绍了几个不错的亲子沟通术,简单实用,很适合我们在家庭沟通中借鉴并使用。

想要孩子好好说话,作为家长首先要做的是感同身受,换位思考。

当我们俯下身进入孩子的世界,聆听孩子的声音时,我们就能准确地表达孩子当下的真实感受,让孩子真切地体会到被尊重,被理解,被认同的滋味。

心理上同频共振,话语沟通上的问题自然迎刃而解。

01  说出孩子的感受

书中以漫画形式呈现了一个小朋友面对自己养的宠物乌龟死亡的事实。

当孩子因为宠物龟死亡而伤心哭泣时,图一的父母安慰道“别哭了,不就是一只小乌龟吗?再买一只就是了。”

不安慰还好,一安慰孩子反而哭得更伤心,更大声了,搞得父母又生气又无奈,最后只能给孩子贴上“无理取闹”的标签。

就父母的角度而言,孩子失去的只不过是一只廉价的乌龟,市场上重新买一只补上,孩子就没理由继续伤心了。

可站在孩子的立场上,孩子是无法接受这样以物易物的安慰的。因为父母没有跟他统一战线,“你没体会到我对这只小乌龟的爱,又怎能理解我失去它的伤心与悲痛。”

在父母的心中,或许小乌龟只是一件不值一提的廉价商品,可在孩子心中,那是自己亲手喂养照料,有着深厚感情,独一无二的亲密伙伴,是别的乌龟所无法替代的。

图二的父母安慰孩子时,没有劝孩子别哭,而是允许孩子表达他的伤心和悲痛,同时说出孩子照料乌龟时的快乐与失去乌龟时的伤心。

这个时候,孩子没有了图一时的暴躁与哭闹,反而平静地接受了小乌龟离他而去的事实,内心颇感安慰。

因为他觉得自己的伤痛被理解,被认同了,这才是他真正想要的结果。

所以,孩子受挫了,伤心了,不要总是说“别哭了”“这有什么好伤心的”之类的话。最重要的是,你要说出孩子的真实感受,这才是最重要的,最高级的安慰方式。

02   全神贯注地倾听

孩子每次放学回家,都有许多新鲜好玩的事想与父母分享,好多苦恼烦闷的事想跟父母倾吐。

可父母下班回来也是一身疲惫,不是窝在沙发上看手机视频,打游戏,就是忙着做家务,做晚饭,很少有时间能坐下来,好好跟孩子面对面交流。

当孩子真心想跟父母说话却被无视,被忽略,被敷衍时,孩子的说话欲望就会渐渐被消磨,被扼杀,以至于习惯独自消化所有喜怒哀乐。

最后,即使父母愿意坐下来沟通了,也变成相对无言,越离越远。

真心建议各位家长们,在孩子愿意跟你分享喜怒哀乐时,放下那些无关紧要的事情,转过身来看看孩子。

用眼神和肢体语言告诉他,你在认真倾听他的每一句话,你愿意做他最忠实的听众。什么都不用说,只要全神贯注地倾听就够了。

03  用“哦……”“嗯……”来回应孩子的感受,替代提问和建议

当得知孩子丢失铅笔时,作为父母的你会第一时间责问他又把铅笔丢失,还是会关心他接下来想说的每一句话呢?

作为父母,一般下意识的反应都是责备孩子乱丢东西,没看管好自己的物品,接下来就是警告别再弄丢了,再弄丢就不给你买了……

本身孩子因为丢失铅笔已经十分失落,跟父母说却只能遭到一顿严厉的训斥和不耐烦的警告。最后导致孩子连阐述这件事的念头都没了,只希望耳根子能清静一会,“别烦我了”。

这样的场景非常常见,我和可爱多也在家也经常上演,最后的结局就是母子俩冷战好一阵子,各自生气。

书中给出了一个不错的解决思路,就是父母可以用“哦……”“嗯……”“这样啊……”之类的简单句子来回应孩子,孩子就能在阐述事件的过程中自己找到解题思路。

有一次,可爱多翻箱倒柜地找玩具配件,找了好久却一无所获,最后沮丧地跑到我面前请求帮助。

“妈妈,我的停车场配件找不到了,你能帮我一起找吗?”

当时我正忙于做家务,确实抽不出来帮他找,于是拒绝了他,“对不起哦,妈妈现在没空,你自己再找找看吧。”

“哦,好吧。”可爱多见我手头在忙,也不好意思多说什么。只是一边埋头寻找,一找自顾自地念叨,“我下次一定要把玩具分类放好,这样就好找了,妈妈,你说对不对?”

“嗯,对。”我朝他竖起了大拇指。

这样做的好处是,我们既在孩子面前做了通情达理的父母,又能让孩子在叙述过程中理清自己的思路和感受,从而自己找到解决方案。

何乐而不为呢?

04  用幻想的方式实现愿望

回到最初的吃早餐话题。当我们跟孩子解释没有材料可以做他想要的早餐时,孩子却越听越暴躁,越听越生气,越听越执着于自己想要的那份早餐。

最后只能陷入僵局,孩子哭闹,父母生气,各自冷战,互不搭理。

当孩子渴望吃到某样东西的时候,你在旁边越是提醒他“没有”,重复告诉他“没有”,只能让他加深对这个食物的期盼,从而陷入“吃不到我想吃的食物”的情感漩涡。

最好的办法就是用幻想的方式帮助孩子实现愿望,这样孩子才更容易接受现实。

图中的妈妈就很聪慧,陪着孩子一起想象,“真希望咱家也有”,“我真希望能给你变出一盒来”,以满足孩子想吃脆饼的欲望。

当孩子知道父母并非不在意他的愿望时,自然而然就愿意去理解父母当下没有脆饼的处境,也就能更好地配合妈妈吃别的早餐了。

倾听孩子的心声,进入孩子的世界,成为孩子最理想的父母,就是这样简单。

你要不要来试试呢?



文中部分配图来自《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听,孩子才肯说》,其他源于网络。

本文由茶茶说道原创,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作者简介:一个爱孩子,爱文字,爱做梦的80后宝妈。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