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升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感,就是一个人知道,我可以利用我的努力(我自己行而非你行)把事情做好,用咱们通常的大白话说就是,“我能行!”

这时候我们就看到养育孩子的两个关键点:一,孩子的愿望得以实现,他的生能量会增强;愿望破灭,死能量会增强;二,孩子的愿望,最好是通过他自己的努力实现,这样就可以增强他的自我效能感;如果是父母等大人帮他,那就会破坏他的自我效能感。

第二点很重要,但不能走极端。这时父母要给孩子提供抱持性环境,孩子把事情做好时,认可他;孩子遭遇挫败时,支持他;让孩子的正能量和负能量,也就是生本能和死本能,在和父母的关系中得以流动。

孩子越小,越是培养自我效能感的好时机。越小的孩子,面临的人生使命就越小,成败得失,除了有心理上的意义,现实意义有时没那么大。

例如中小学教育,那些小考试的成败,没有太大的现实意义,把它们当做一个练习就好了。但很多家长通常的做法是硬要从娃娃抓起,结果弄得小学一年级开始就像打生死之战一样了,甚至是从幼儿园开始。

孩子遇到挫败时,他们更容易产生挫败感。但如果他们发现,自己信赖的父母,还稳稳地在身边,他们并没有被摧毁。孩子的挫败感就会被托住,他们会重新振作起来,这其实靠的是父母的力量。

当然,父母主要就是起了一个容器的功能,而不是越俎代庖,替孩子去完成这个任务,那么当意愿完成时,孩子会觉得是他完成的,是他自己行,而不是父母行。

但总体上,在孩子力所能及的范围,试着让他们通过自己的能力实现自己的愿望,管好自己的事情,那都会增强他们的自我效能感。结果是,他们在那些看起来很小的事上,锤炼出了很好的自我效能感,真到了以后那些具有很大现实意义的挑战时,他们可以借自我效能感的支撑,去化解各种挫败,实现自己的意愿。


有人觉得自己的自我效能感太差,那联系《微习惯》,先从小的挑战做起

一天一个俯卧撑,一天两页书,一天50个字等的微不足道的开始,毫不费力的持续,最后就是不知不觉得建立了“自我效能感”。

当然,任何成长都是反人性的,越有用的事情,做起来越不舒服。这就是人性的弱点。对此王阳明和曾国藩都主张:咬牙做去

例如我的:每天看/听得到,每天日更,每天争取走一万步,陪伴好孩子,把时间拉向自己这边。

我简单来说,

自我效能感是将心中任何一个美好的“我能”变成实际行动和长期执行的过程。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