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安居士,我欠你一個道歉

十六年前的冬天,我十六歲。

課堂外是零度的嚴寒,我穿着短袖,外面大咧咧的披着單薄的校服,滿不在乎的翻開語文課本,看看今天學什麼?我去!竟然是李清照的《聲聲慢》,一看開頭我就直咂嘴,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悽悽慘慘慼戚...沒意思,真沒意思,這些婉約詞有什麼好學的!我要學的是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我要看的是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我要夢的是鐵馬冰河入夢來!想罷,感覺熱血又沸騰了起來,把短袖的領口又扯開了些,於是不屑的把課本一扔,從課桌裏掏出了《老人與海》,嗯,還是海明威這種硬漢符合我的胃口。十六歲的少年心裏充滿的都是黑土、冰雪、紅旗、燈塔、熱血和衝動,當然還有幼稚。

16年後的冬天,窗外下着小雨,氣溫是6°,我穿着厚厚的睡衣睡褲,抱着暖手袋,坐在桌前看着李清照的作品。

過了16年,當年冬天穿單衣的少年已經結婚生子,時間也讓他多了幾分沉穩。

天接雲濤連曉霧,星河欲轉千帆舞

彷彿夢魂歸帝所,聞天語,殷勤問我歸何處

我報路長嗟日暮,學詩謾有驚人句

九萬里風鵬正舉

風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這首《漁家傲》想象瑰麗,氣勢逼人,16年前讀起來一定讓我多喫兩碗飯,必然猜測這是蘇軾,辛棄疾等豪放詞人的作品,其實這正是李清照的詞。這位奇女子生於書香門第,早期生活優裕。父親李格非精通經史,長於散文,母親王氏也知書能文。在家庭的薰陶下,她小小年紀便文采出衆。18歲,與長她三歲的太學生趙明誠結婚。趙是金石家。前期生活安定優裕,詞作多寫閨閣之怨或是對出行丈夫的思念。宋欽宗靖康二年、高宗建炎元年(1127年),李清照44歲。金人大舉南侵,俘獲宋徽宗、欽宗父子北去,史稱“靖康之變”,北宋朝廷崩潰。李清照帶着15車書籍器物南下,行至鎮江時,正遇張遇陷鎮江府,鎮江守臣錢伯言棄城而去,而李清照卻以其大智大勇在兵荒馬亂中將這批稀世之寶,於建炎二年(1128年)春押抵江寧府。

  李清照至江寧後,雪日每登城遠覽以尋詩。周 《清波雜誌》卷八有云:“傾見易安族人言,明誠在建康日,易安每值天大雪,即頂笠披蓑,循城遠覽以尋詩。得句必邀其夫賡和,明誠每苦之也。”以宋高宗爲首的妥協投降派,藉口時世危艱,拒絕主戰派北進中原,一味言和苟安。李清照十分不滿, 屢寫詩諷刺, 曾有“南來尚怯吳江冷,北狩應悲易水寒”、“南渡衣冠少王導,北來消息欠劉琨”之句。

  建炎三年(1129年)二月,趙明誠罷守江寧。三月與李清照“具舟上蕪湖,入姑孰,將卜居贛水上”(《金石錄後序》)。舟過烏江楚霸王自刎處,清照有感而作《絕句》以吊項羽。以項羽寧肯一死,引頸烏江以謝江東父老的壯烈史蹟,對南宋統治者進行諷喻。五月,至池陽(今安徽貴池),趙明誠被旨知湖州。李清照在《金石錄後序》中回憶說,趙明誠將“過闕上殿。遂駐家池陽,獨赴召。六月十三日,始負擔,舍舟坐岸上,葛衣岸巾,精神如虎,目光爛爛射人,望舟中告別。餘意甚惡,呼曰:‘如傳聞城中緩急奈何。’戟手遙應曰:‘從衆。必不得已,先棄輜重,次衣被,次書冊卷軸,次古器,獨所謂宗器者,可自負抱,與身俱存亡,勿忘之。’遂馳馬去”。不幸的是,由於途中感疾,趙明誠竟於八月十八日卒於建康。

  趙明誠卒後,李清照爲文祭之,文曰:“白日正中,嘆龐翁之機捷;堅城自墮,憐杞婦之悲深。”(謝《四六談麈》卷一)葬畢趙明誠,李清照大病一場。當時國勢日急,趙明誠妹婿李擢權兵部侍郎,從衛太后在洪州(今江西南昌)。爲保存趙明誠所遺留文物書籍,李清照派人運送行李去投奔他。不料當年十一月,金人陷洪州,所謂連艫渡江之書散爲雲煙。李清照只好攜帶少量輕便的書帖典籍倉皇南逃。之後,李清照曾一度往依時任敕局刪定官的弟弟李迒。這時傳有密論列趙明誠者,有所謂“頒金”之語,李清照被迫以所有銅器等物追隨帝蹤,希圖投進朝廷。顛沛流離中,所餘文物又散失大半。

  建炎四年(1130年)春,李清照追隨帝蹤流徙浙東一帶。“到臺,守已遁。之剡出陸,又棄衣被走黃岩,僱舟入海,奔行朝,時駐蹕章安,從御舟海道道之溫,又之越。”九月,劉豫在金人扶持下,建僞齊政權。李清照有詩斥之曰:“兩漢本繼紹,新室如贅疣。所以嵇中散,至死薄殷周。”十一月,朝廷放散百官,李清照到達衢州。

  紹興元年(1131年)三月,李清照赴越(今浙江紹興),居土民鍾氏之家,一夕書畫被盜。她悲痛不已,重立賞收贖。至此,所有圖書文物大部散失。

  紹興二年(1132年),李清照到達杭州。圖書文物散失殆盡造成的巨大痛苦,顛沛流離的逃亡生活給予的無情折磨,使李清照陷入傷痛百般走投無路的絕境。孤獨無依之中,再嫁張汝舟。張汝舟早就覬覦她的珍貴收藏。當婚後發現李清照家中並無多少財物時,便大失所望,隨即不斷口角,進而謾罵,甚至拳腳相加。張汝舟的野蠻行徑,使李清照難以容忍。後發現張汝舟還有營私舞弊、虛報舉數騙取官職的罪行。李清照便報官告發了張汝舟,並要求離婚。經查屬實,張汝舟被除名編管柳州。李清照雖被獲准離婚, 但宋代法律規定,妻告夫要判處3年徒刑,故亦身陷囹圄。後經翰林學士綦崇禮等親友的大力營救,關押9日之後獲釋。

  雖然經歷了一場再嫁匪人、離異繫獄的災難,但是李清照生活的意志並未消沉,詩詞創作的熱情更趨高漲。她從個人的痛苦中解脫出來之後,把眼光投到對國家大事的關注上。紹興三年(1133年)五月,朝廷派同籤書樞密院事韓肖胄和工部尚書胡松年出使金朝。李清照滿懷激情地作古詩、律詩各一首爲二公送行。詩中有“欲將血淚寄山河,去灑東山一抔土”之句,表達了反擊侵略、收復失地的強烈願望,充滿了關念故國的情懷。

  紹興四年(1134年),李清照完成了《金石錄後序》的寫作。十月,避亂金華,寫成《打馬圖經》並《序》,又作《打馬賦》。雖爲遊戲文字,卻語涉時事。借談論博弈之事,引用大量有關戰馬的典故和歷史上抗惡殺敵的威武雄壯之舉,熱情地讚揚了像桓溫、謝安等忠臣良將的智勇,暗諷南宋統治者不識良才、 不思抗金的庸碌無能,寄寓對收復失地的願望,抒發了個人“烈士暮年”的感慨。

  在金華期間,李清照還曾作《武陵春》詞,感嘆輾轉漂泊、無家可歸的悲慘身世,表達對國破家亡和嫠婦生活的愁苦。又作《題八詠樓》詩,悲宋室之不振,慨江山之難守,其“江山留與後人愁”之句,堪稱千古絕唱。

她以平民之身,思公卿之責,念國家大事;以女人之身,求人格平行,愛情之尊。無論對待政事、學業還是愛情、婚姻,她決不隨波,決不湊合,這就難免有了超越時空的孤獨和無法解脫的悲哀。

就像她自己詞中寫的:何必淺碧深紅色,自是花中第一流。寫的是桂花,說的何嘗不是自己呢?

易安居士,當年幼稚的少年欠你一個道歉,請收下我的膝蓋!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