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1-26|培養成長型思維

今天老二的幼兒園給家長開設了一堂網課:《鼓勵孩子,培養成長型思維》。
之前通過網文和視頻,腦海裏也積累了一些關於表揚和鼓勵,成長型思維的片段和零碎知識,但沒有系統性的學習過。

授課老師:李宇軒

首先李老師通過日常生活中常見的貼標籤引入話題。標籤一般有兩種:一是積極的、正面的。如你真聰明,你就是學霸;二是消極的、負面的。如你真笨,蠢得像頭牛。

大家都知道標籤會給孩子心理暗示,貼負面的標籤當然對孩子身心發展有不利影響,那麼貼正面標籤就一定好嗎?

答案是否定的,給孩子貼上與他能力不匹配的標籤,無形中給孩子很大的壓力。比如說“學霸”,小學題目難度不大,認真跟着老師的節奏走,卷面分數都會很好看,一到中學,就沒有那麼容易了,遇到困難時“學霸”們就開始質疑自己的智商,但又不想辜負“學霸”這個身份和大人的期待,心理壓力過大,適得其反,一不小心可能還會由學霸變成學渣。

所以不要給孩子貼標籤,撕掉標籤,不設限,讓孩子做真正的自己。

那麼問題又來了,對孩子的行爲,如果不貼標籤的話,我們又該怎樣評價和教育呢?
李老師沒有直接給出答案,而是先給家長們展示了兩組家長對孩子的教育,一組是表揚式的,一組是鼓勵式的,讓家長分辨哪一組是表揚式的,哪一組是鼓勵式的。

然後李老師與一位家長分別對錶揚式和鼓勵式的表述朗讀進行對比,讓家長們體會兩種不同教育方式的不同效果。


很明顯表揚式的教育比較籠統,孩子聽了會很開心然後期待下一次表揚,偏重對結果的表揚;但鼓勵式的教育更關注孩子的努力和付出,更加具體 ,偏重對過程和孩子感受的關注和認可。

結合現實來看,兩種方式都是可以激發孩子的做事和學習動機,但表揚式會讓孩子對錶揚產生依賴,如果有一天孩子做了某件好事沒有得到表揚,孩子會很失望,在自己達不到目標時,會有很大的壓力,甚至產生沮喪等各種消極情緒,而鼓勵式關注的是過程不是結果,注重孩子行動的價值,有利於引導孩子關注自身努力的價值。下面是我在百度裏面找的表揚和鼓勵的區別,分享給大家。

既然鼓勵式教育這麼好,那麼該怎樣鼓勵呢?李老師給大家分享了幾種鼓勵的方式:

1.描述式鼓勵
例:我看到你今天出門的時候背好了書包,站在門口又檢查了一遍紅領巾、水杯及書包裏的作業本。

2.感謝式鼓勵
例:謝謝你今天給我們買了早餐!

3.授權式鼓勵
例:我看到你這周有三天準時到校,我相信你能做到守時。

4.好奇式鼓勵
例:你今天跳繩突破了100下,你是怎麼做到的?

然後李老師讓家長們寫出自己和孩子的優點,再要求舉例這些優點的具體事項,發現要家長們寫優點很容易,但具體描述時卻頗爲不易。可見在平常的生活當中,大部分家長傾向於給出簡單的籠統的表揚,而忽視了對孩子做某件事具體過程的關注,把結果看得很重,建議家長在平時多記錄和描述孩子努力的過程,這份記錄不但可以幫助家長和孩子成長,也是一份可貴的家庭寶藏。

當然,作爲家長我門都明白,再好的理論結合現實都沒有那麼容易實現,沒有一模一樣的孩子,也不是所有的家長有那份耐心和時間,時刻去強調和關注過程。具體操作還是要家長結合實情去因材施教,但其中講到態度那一點,我們還真該好好反思。跟孩子相處,不要居高臨下的把孩子當孩子,而是平等的看成我們朋友,你跟朋友是怎麼交流的,跟孩子就怎麼交流,如果能做到這樣,我不相信孩子會叛逆。

聽完課後,我又在愛奇藝搜索了一下相關視頻,看到了中科大博士後黃臻的《成長型思維騰訊微課》。黃臻老師從科學的角度論證了,智力通過學習是可以提高的,人是可以變聰明的。黃老師把具有成長型心態的人比喻成“大樹人”,把具有固定型心態的人比喻成“石頭人”,如果孩子身深信智力是可以提高的,且這種深信不疑變成潛意識時,孩子就會努力用“大樹人”的思維方式去分析問題。

有點晚了,具體關於石頭人和大樹人的是思維今天就不多說了,下次再跟大家分享。
週末準備讓家裏的小學生看一下這個微課,明白道理和方法但要把道理和方法變成潛意識裏的行爲方式不容易,需要我們反覆練習,培養成長型思維,家長任重道遠,加油、努力!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