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讀《包法利夫人》

  我以前看《包法利夫人》,總以爲愛瑪遇人不淑,她對愛情和婚姻有很高的期望,不承想,丈夫查理是個無趣又遲鈍的人。查理學習沒啥天分,醫術不佳,婚姻遵照父母的安排,對外部世界沒什麼興趣。愛瑪受過不錯的教育,喜歡讀小說,她覺得一個男人應該無所不知、無所不能,婚姻要有激情。但查理對生活沒什麼期待,就想過安定的日子。所以,愛瑪感到壓抑,兩次出軌,遇到的都是渣男。

  最近重讀《包法利夫人》,我忽然發現,真正逼死愛瑪的,其實是錢。小說結尾部分,愛瑪的房產要被抵押了,她到處去借錢。愛瑪生活在永鎮,情人賴昂生活在城裏,愛瑪時常進城約會,要住酒店,要花錢。小說中有一個商人叫勒樂,沒事兒就給愛瑪送來帽子、花領子、地毯、圍巾。他說,您先用着,沒幾個錢,您要是錢不湊手,就打個白條,以後有錢了再說。這種促銷手段,有點兒像信用卡。勒樂還跟一位銀行家聯手,借貸給愛瑪,這款金融產品的手續費高達10%。到最後,愛瑪欠了一大筆錢。她沒法兒給家裏人交代,也沒法兒跟自己交代,只好服毒自盡。

  哲學家馬爾庫塞說,人類社會要發展,就要承受某種壓抑,有一種壓抑叫“基本壓抑”,就是要幹活兒要工作。近代以前,人們承受的都是“基本壓抑”。近代之後,資本主義發展起來,人們要承受很多“額外壓抑”。何來的“額外壓抑”呢?就是資本主義會在需要的層面對人進行重構。愛瑪結婚之後,有房子住,還買了一輛小馬車。丈夫查理出去掙錢,愛瑪在家,生了個孩子交給奶媽,也不太喜歡料理家務,家務活兒給她帶來的是“基本壓抑”。買不起時髦的服裝,不能時常去參加晚宴,不能總去劇院,這些是“額外壓抑”。馬爾庫塞說,資本主義擅長製造很多“虛假需要”,喚起人們去購買最新的商品,並使他們相信,自己需要這些商品。愛瑪就從商人勒樂那裏買了很多“虛假需要”的東西。但你也不能說,這些“虛假需要”不能給人帶來愉悅,一塊好地毯,會讓家裏的環境變得好一點兒;一件好衣服,會讓你心情愉快一些。你被老闆批評了,可以點上香氛蠟燭,假裝聞到希臘海島的氣息。所有那些鼓勵你買東西的商家,都特別擅長製造“虛假需要”。

  順着這個思路,我觀察了一下家門口的一個商業區。經過大半年的疫情,商業區有不少店鋪倒閉,首先是幾家強調“美學”的店——有一個傢俱店,佔了很大的面積,匯聚了若干品牌的傢俱,其實這些傢俱都可以在網上購買,但一個線下商店,的確提供了更好的氛圍和體驗,然而,它關門了。另有一家木工店,給孩子開設木工課程,大人也可以學,主要是鍛鍊一下動手能力,做出來的東西,如汽車模型、魯班鎖之類,並沒有實際的用途,它也倒閉了。還有一家學畫的店鋪,原來每天都有大人或孩子在裏面畫畫,算是陶冶情操,關掉了。還有一家舞蹈教室,一家少兒英語培訓機構,都人去樓空。相比之下,受疫情衝擊嚴重的餐廳,大多熬了過來,生意興隆的時候像往常一樣摩肩接踵。

  肯定有很長一段時間,我們不會出國旅行了,夏日海島本來是“必需品”,現在可有可無了。人們對奢侈品的熱情可能也會收斂一些。電影院關了大半年,看不看電影也無足輕重了。我之所以重讀《包法利夫人》,就是因爲,讀書,特別是讀書架上已有的書,實在是成本最低的消遣。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