杀马特们,去了哪里?

1、

2013年12月,美国《外交政策》网站专门发表了名为《名利失败》的评论文章,对“杀马特”现象所折射的中国阶层分化的问题进行了分析。

认为“杀马特”群体是“中国移民大潮和国家阶层区分扩大的副产品”,是“迷失在中国城市化大潮中的年轻移民”对城市所产生的“集体疏离感”下的一种亚文化现象。

互联网上,多数网民对“杀马特”都持负面评价,把其当成是“土气”“粗俗”“叛逆”等的代名词。那么,我们到底应该如何认识“杀马特”现象?

作为一个不被主流文化认同的亚文化群体有哪些基本特征?

从字面上看,“杀马特”是从英文 “smart”音译而来,本是表达“聪明、时尚、灵巧”之意,但在当下国内的语境中却被用作形容这样一群人:

留着怪异发型,穿着夸张,佩戴古怪,浓妆艳抹,气质诡异,来自农村或城乡结合部的 90后青年,即新生代农民工。


根据2013年全国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显示,2013年我国农民工总数近2.7 亿。其中,1980年以后出生的新生代农民工为12528万人,占外出农民工总体的46.6%。

据上文所述,"杀马特"成员的来源多样化,其中以"90后"进城务工青年为主,他们被称为我国的"新生代农民工"

2、

2010年1月31日,在国务院发布的文件《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穷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中,首次使用了"新生代农民工"一词。"

新生代农民工主要指那些仍然持有农民户籍但在城市中异地就业,从事非农劳动的80后、90后农民工。”

与上一代农民工相比,新生代农民工文化素质普遍得到了提升,他们对新生事物有很浓厚的兴趣,对职业的期待较高,更追求物质和精神的享受,但工作耐受力普遍偏低。

对手机、互网等通讯技术的熟练掌握,使他们能够快速适应城市生活。

他们渴望融入城市,追求城市的生活方式,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自己的农民身份,在诺大的城市中寻得"一席之地"

"杀马特"群体无疑是新生代农民工叛逆形象的缩影,他们颠覆了大众眼中的农民工形象。

"杀马恃"群体偏爱形状各异、颜色鲜艳的发型、园案怪异的涂鸦T恤、哈伦深档裤及模仿韶体、人体骨骼等朋克风格的金属饰物,这种搭配无疑是对传统审美的极大挑战。

但在这种奇装异服的背后,展示出的是他们希冀摆脱上一代农民工衣衫滥楼形象的迫切如理,他们希望—种全新的形象示人,试图改变大众对农民工的刻板印象。

这些初进城市的"杀马特",渴望拥有"城市人"的身份,希望被城市所接纳

因此,出于模仿的必理,他们对自己所认为的"城市人"形象进行了模仿。他们认为要像城市人,就必须摆脱乡村人的外表,模仿最不像乡村人的"城市人",这也符合大多数对城市了解不深的乡村人对城市的自我想象

3、

新生代农民工相较于上一代农民工更渴望融入城市生活,在当下他们主要面临着三方面的城市化张力:

政策的“碎步化”与他们强烈的城市化渴望之间的张力;对城市化的向往与自身实现城市化的能力之间的张力;中央城市化政策与地方落实城市化措施之间的张力。 

长期处于这样的张力之中,他们会在城市中建构出不同于主流的社会圈子。事实上,“杀马特”群体正是这样一个圈子,他们是新生代农民工中积极反抗结构张力的具有主体现代性意识的那部分人群。

“杀马特”行为的背后蕴含着他们“自下而上”的现代性谋划。但这种谋划又因其自身的局限出现了偏差,受到了城市主流文化的排挤。

如此一来,他们既不能建构起对城市的社会认同,同时在认同上又难以回归农村,最终使得他们的社会认同出现内卷化,成了游离于城乡之间的“第四元”

2008年被认为是杀马特元年,杀马特群体是日本视觉系和欧美摇滚范儿的结合体。中国杀马特文化发端于农村,追根溯源其并不完全属于都市青年文化,而应该算是“乡村风格”。

媒体普遍认为的杀马特鼻祖之一的罗福兴,也是农村出身,依靠衣着怪异、发色艳丽、发型夸张的造型吸引粉丝和效仿者。

杀马特文化的主要特征:

一是身份层次。杀马特青年群体与都市青年有着明显的区别,杀马特青年多是当时农村、城乡结合部、城镇的90后青年,通常只接受过小学或中学教育,家境不算富裕,相对同龄人提前进入社会,从事着保安、理发师、工人等职业,或是中专、职高学生,甚至是社会闲散人士。

二是生活品质。价格便宜且夸张另类、能博人眼球的地摊货和山寨货成为大多数杀马特的标配,他们在城市合租在城郊、民房甚至地下室,业余活动场所则多是网吧、迪厅、路边大排档等。

三是个人喜好。他们有着自己的流行时尚,伤感、另类、怪异的网络歌曲,夸张诡诞、标新立异的发型和服饰,群体隔离和认证身份的杀马特语言,如 “聘夫”“本杀”“土渣”等。

杀马特文化是当代都市青年文化中极端、畸形的产物,也是中国式亚文化中的典型。

4、

杀马特青年夸张、怪诞的表达方式到现在也只是大家调侃和讽刺的话题,它始终不能被主流文化所接受,但它体现了21世纪初中国城市化进程高度发展。

在中国互联网的逐普及、西方意识形态、中国传统保守观念、资本的助力等合力下,中国农村青年面对城市新变化的欣喜与狂妄,他们极度渴望能够被城市接受、成为城市一员的渴望及失败后的迷惘。

杀马特"现象依网络而存,因此,网络成为"杀马特"群体的主要活动平台,他们在网络交流上花费的时间远大于现实生活中人际交往的时间。

虚拟的网络世界满足了他们社交、情感的需要,甚至成为他们理想的精神家园。

"杀马特"群体受文化水平和思想认知的限制,往往更加注重形式,追求"杀马特"装扮所带来的视觉冲击性。

认为形式就是内容,肤浅就是深刻,不追求甚至规弃深层的精神内涵,可将其称为一种化深刻为虚无的人生观。

虚无人生观是个体生存态度和价值观的体现,人生观决定着个人的人生目标、人生道路的方向及对待生活的态度。

因此,虚无的人生观必然会导致个体在生活中表现出理解上困惑和行为选择中的彷惶,因而时常伴随一种消极情绪。

如果任其蔓延,必将作为一种社会负面情绪影响、加重人们的悲观厌世情绪。

如若不能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理想,个体和社会的发展就会偏离原有目标轨道,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必然会受到限制。

最后、

需要强调的是,"杀马持"群体所体现出的虚无人生观与道家所崇尚的自然无为是有明显区别的。

道家崇尚自然,主张清静无为,反对斗争,提倡道法自然,无所不容,与自然和谐相处。虽然看似提倡"隐世"、"出世",但这种"出世"何尝不是"入世"后的思考呢?

虚无人生观颠覆了传统,失去了对意义世界的探寻,失去了价值的依托,是一种根本的虚无主义。从根本上来说,人生的意义和价值的探寻等问题,只有回归生活,在生活实践中才能够找到确切的答案。

参考文献:

【1】 邢媛,陈辉:《文化认同视域下“杀马特”群体城市融入维度及路径研究》2015 年4月,晋中学院学报.

【2】张天潘.“杀马特”:一个需要被了解的存在[J].南风窗, 2013(4).

【3】 张淑丽,张艳秋.透视“杀马特”:关注新生代农民工的精神文化需求[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4】 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13 年我国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的数据显示,2013 年全国农民工总量为 26 894 万人,其中 1980 年及以后出生的新生代农民工 12 528 万 人,占农民工总量的 46.6 %.

【5】 王春光. 新生代农村流动人口的社会认同与城乡融合的关系[J].社会学研究,2001(3).

【6】 王春光. 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进程及问题的社会学分析[J].青年探索,2010(3).

【7】被学界称为城乡“第三元”的第一代农民工,新生代农民工中的“杀马特”群体因其具有更突出的异质性特征,所以一些学者称其为“第四元”。

【8】 罗兰、周韧《当代都市青年亚文化:从杀马特文化到戏精文化》

【9】张天潘:《“杀马特”:一个需要被了解的存在》,《南风窗》2013年第4期

【10】 罗兰、周韧《当代都市青年亚文化:从杀马特文化到戏精文化》 

【11】张淑丽、张艳扶.透视"杀马特"关注新生代农民工的精神文化需求.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报.

【12】 马中红主编.COSPLAY戏剧化的青春.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12.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