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貧窮的本質》03 如何解決貧窮問題——自律與約束

書名:貧窮的本質
作者:阿比吉特·班納吉,埃斯特·迪弗洛
出版:中信出版社

上一節我們講述了書中三個貧窮解決方案中的兩個。

第一個是信息,貧窮地區的人獲得信息的難度比現代人要難很多,因爲獲得信息也是需要投入金錢的,所以,爲貧窮地區的人提供一些脫貧致富的信息,能夠幫助部分窮人脫貧致富。

獲得信息後並不是每個人都會相信的,所以,要讓窮人改變過去的落後生產方式,還需要去改變他們固有的信念,因爲信念是一個人行動的指南針,不改變信念,很難改變一個人的行爲。而重複過去的行爲,只能得到過去的結果,也就是說,信念不改,是無法擺脫貧窮的。

獲得了足夠的信息,改變了信念之後,就可以脫貧致富了嗎?

從書中的各種案例中可知,事情並沒有這麼簡單,因爲很多人明明知道很多事情需要去做,也必須去做,比如,使用蚊帳、使用消毒劑、購買化肥、給孩子注射疫苗、爲孩子提供教育機會等,這些行爲不僅關乎擺脫貧窮,而且關乎生命。可遺憾的是,絕大多數人明明知道應該去做,可是依然做不到。就像我們現代城市人明明知道鍛鍊身體很重要,但真正能堅持鍛鍊身體的人卻聊聊無幾一樣。

當然,知道卻做不到的原因有很多,比如生活的環境,政府職能部門的無能等,除去這些個體所不能解決的因素之外,作者認爲,其中重要的原因是人的自律性不夠所造成的拖延。這就是本節要爲大家分享的第三個解決方案:自律與約束。

如何做到自律

如何應對因缺乏自律而造成的拖延?能夠知行合一的人畢竟少之又少。造成知行無法合一的原因在心理學層面有很多,書中主要歸因爲“時間矛盾”與及“皮質醇”兩個,這兩個造成貧窮的原因我們在第一節已經跟大家詳細分享過,下面我們重點分享應對這兩大原因的解決方案。

應對“時間矛盾”造成不行動或拖延的方法大概有以下幾個:

一、 當下的獎勵

所謂時間矛盾,就是人們在面對眼前的事情時,是感性的,衝動的;面對未來的事情則是理性的。在感情與理性發生衝突時,通常都是理性輸給感性。也就是說,絕大多數人都會因爲眼前那些看起來緊急的事情而放棄未來那些重要的事情。

比如書中的案例中,農民明明知道使用化肥對於明年增加收入很重要,但苦於當下有太多需要花錢的地方,今年賣糧食的那點錢根本無法放到明年。

孩子教育的案例也一樣,他們並不是不知道讓孩子讀書對於改變家族的命運很重要,但是,不管那有多重要,那畢竟是孩子將來的事情,而當下自己的需要遠比那遙遠的將來重要得多。

也許大家都知道在心理學上有一個著名的“延時滿足”實驗。

斯坦福大學米歇爾博士1966年到1970年代早期在幼兒園進行的有關自控力的棉花糖實驗。在這個實驗中,小孩子可以選擇立刻得到棉花糖,或者選擇等待15分鐘,便可得到兩倍的獎勵。在後來的研究中,研究者發現能堅持忍耐更長時間的小孩通常具有更好的人生表現,如更好的高考(sat)成績、教育成就、身體質量指數,以及其他指標。

棉花糖實驗表明,一個人能夠延時滿足,是情緒調節的能力。這種能力能夠幫助人們達到目標而控制衝動。這種能力不管是對發展事業、科研研究,還是爭奪體育賽事的冠軍,都非常重要。

延時滿足的能力是情商中的其中一種能力,只有那些高情商的人才擁有的能力,就像書中那位叫“歐迪諾”的農民那樣,在收割之後,他總是立即購買化肥,放到下一個耕種季使用。因爲他知道,只要錢一放在家裏,就總會有事發生,錢就會被花掉。

可是,像歐迪諾這樣的人畢竟是少之又少,那對於那些低情商、缺乏自控、自律能力的人只能一生貧窮嗎?

當然不是!要讓這個羣體擺脫貧窮,需要政府或者慈善工作者設計出系列應對“時間矛盾”的措施。

比如,爲了讓更多農民使用化肥,他們設計了一種優惠券,在農民剛賣了糧食,手上有錢的時候出售,如果這個時候購買這種優惠券,那就可以得到一定的優惠,這個措施,讓農民使用化肥的概率提高了50%。

在教育的案例中也一樣,爲了提高孩子的入學率,政府給家長提供一種即時的獎勵,讓家長不用等到未來才能獲得好處,而是現在就可以馬上獲得好處,這個措施讓入學率提高了4%-8%。

在疫苗的案例中,這一措施的效果最爲明顯,爲了提高疫苗的接種率,“賽娃曼迪”團隊爲接種疫苗的孩子家長提供1.83美元的糧食作爲獎勵,這一措施讓接種率整整提高了7位,由原來的6%提升到了38%。

所以,對於大多數情商低的人羣,光讓他們明白某件事情對未來有用是遠遠不夠的,還需要給他們一些當下的激勵。這就是應對“時間矛盾”的解決方案,給予現在一點點獎勵,讓人們現在就感覺好一點,而不是等到未來再享受好處。

二、 當下的懲罰

人做或者不做某件事,有兩種動力來源:一是趨向快樂;二是逃避痛苦。上面第一點給予當下的獎勵就是第一個動力。而懲罰就是利用第二種動力。通過懲罰的方式,讓人們不做那些重要的事情時,當下會感受痛苦,爲了避免痛苦,人們願意爲未來做點事情。

關於這一點,書中並沒有太多的描述,這裏也不展開來講,因爲就算在當今城市裏,這種措施比比皆是。比如爲了維護法律法規,各國政府都會有違法的懲罰措施,這是保障大衆利益必不可少的措施之一。

三、 提供便利性

設計十分便利的操作方式,讓人們極其容易做到。比如前面痢疾案例中往水中加消毒劑的事。窮人爲什麼不願意用消毒劑呢?原來,這件事最核心的問題在於:太麻煩。消毒劑不是買完就完了,需要每個人每一次在喝水之前,量好適量的消毒劑,滴入水中。我想換做是現代城市人,也大概率做不到。

爲此,研究人員想了個辦法:提供一種叫做“轉一圈”的免費釋氯器,安裝在村莊的水井旁,每個人在這取水後,釋氯器的把手轉一圈就會釋放適量的消毒劑。就因爲這一個小動作,消毒劑的使用問題迎刃而解。

參考上面這些方法,我們歸納一下,從個人行動上,我們可以:

1、當下的獎勵。當你需要自己去做一些對未來重要的事情時,不要讓自己等到將來纔得到好處,現在這一刻就需要自己獎勵自己,以增加當下的動力;

2、給自己創造一些約束措施。我們不能等待慈善機構和政府爲我們設計方案來約束自己,我們可以自己設計方案約束自己。比如,當衆承諾就是一個很好的約束,因爲人都是要面子的,爲了維護面子,會讓自己堅持去做一些重要的事情。如果你有一定的經濟能力,你可以請一位專業教練,讓教練想方法幫你克服人性的弱點,這一點你不用質疑,因爲那些偉大的人,不管是體育界的還是商界、政界的成功人士,他們都有自己的私人教練;

3、讓行動變得便利。複雜的事情是沒有人願意去做的,所以,你最好把那些複雜的事情分解成一個個小的步驟,讓它變得十分便利,這樣,一件件簡單的小事累積起來,就能成就你人生中的大事;

以上是針對“時間矛盾”的解決方法,還有就是針對“皮質醇”造成的拖延,我們可以通過心理學的方法,幫助自己更放鬆地面對生活的壓力。

全書的總結

綜上所述,要擺脫貧窮,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方式,歸納爲如下三種:

1、先知先覺的人,他們只要獲得足夠的信息就可以了。這樣的人大概佔羣體的5%-10%;

2、後知後覺的人,他們需有扭轉某些落後的信念,只要能夠改變信念,他們就會改變行爲,用自己的雙手脫貧致富。這樣的人在羣體中大概佔30%-40%;

3、缺乏自律,總是拖延的人,這樣的人就算獲得了足夠的信息,也明明白白地知道某些事情很重要,但就是沒有行動的人。這個羣體是扶貧的難點,需要政府和各種公益組織搞盡腦汁,設計出各種各樣的約束或獎勵制度,纔有可能去行動的人。這個羣體大概占人羣的50%-60%。

這本書的研究對象雖然是那些生活在貧困線下的人羣,但其中的原理對於我們城市人一樣具有非常重要的參考價值,因爲,我們跟他們一樣都是人類,一樣擁有人性的種種弱點。

如果希望改變目前的生活條件,首要的步驟是對長期的目標進行思考,並習慣爲此做出一些短期的犧牲。簡單的慾望,只需要放縱就可以實現,而高級的慾望,放縱是實現不了的,需要的是自律和剋制。

窮人和富人都會受到誘惑,但後果對窮人來說更嚴重。而且抵禦誘惑的能力會更弱一些。因爲,在他們看來,那些重要的事目標太過遙遠了,他們會想:你永遠都買不起那臺冰箱,還是喝杯茶吧“。因爲目標太遙遠,所以,一路上都會遇到很多誘惑。但是,如果他們無法抵制這些誘惑,將錢用在重要的地方,他們會一直窮下去。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