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操縱”一件東西的價值?

藝術展


第33篇原創日更



大概是受了“眼見爲實,耳聽爲虛”的執念的迷惑,一般而言,對於未知的事情,人都傾向於找到一個可參照的案例。


譬如評價一個人是否優秀,得有同行評議或是過往成功的經歷;評價一隻股票或者基金是否有潛力,往往會看它過去有沒漲,於是人性都傾向於追漲殺跌;評價一件收藏品是否有收藏價值,首先得有收藏家出資買過它。


人性的這種估值邏輯,本身是一種中性的缺陷,但是不同的立場去分析它,就會有不同的價值。我們把它抽象成一個簡單的買賣雙邊關係來分析一下,好比有一幅畫,有一個買家,也有一個賣家。


假如你是賣方,利用人性的這種機制,你可以大賺一筆。譬如先找一個行業內一兩個小有名氣的人來去給這幅畫出個高價,捧一捧它,或是假裝賣高價賣給這個人,再從這個人手裏去轉賣給真正想接盤的人,然後你和這個小有名氣的人一起坐地分贓。大家也不要diss,這是當下藝術品行業內常慣的做法。


假如你是買方,你就得提防這種人性陷阱,謹防上當了。這幅畫究竟有沒有價值,有時連行家都很難判別,更別提你自己了。如果此時有人坐莊,擡升這幅畫的底價,你有很大概率就會成爲那個上當受騙者。這種情形,難道不很常見嗎?


站在任何一個角度,都有利益最大化的方法。但問題來了,如果每次都用這種方式來修飾事物的內在價值,是否有風險?答案是肯定的。任何市場都有自我修正的能力,任何事物都有價值重估的可能。


我們看到的是,有些時候可以幾十年的錯的離譜,有些時候卻又多行不義必自斃。真是個奇妙的世界。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