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操纵”一件东西的价值?

艺术展


第33篇原创日更



大概是受了“眼见为实,耳听为虚”的执念的迷惑,一般而言,对于未知的事情,人都倾向于找到一个可参照的案例。


譬如评价一个人是否优秀,得有同行评议或是过往成功的经历;评价一只股票或者基金是否有潜力,往往会看它过去有没涨,于是人性都倾向于追涨杀跌;评价一件收藏品是否有收藏价值,首先得有收藏家出资买过它。


人性的这种估值逻辑,本身是一种中性的缺陷,但是不同的立场去分析它,就会有不同的价值。我们把它抽象成一个简单的买卖双边关系来分析一下,好比有一幅画,有一个买家,也有一个卖家。


假如你是卖方,利用人性的这种机制,你可以大赚一笔。譬如先找一个行业内一两个小有名气的人来去给这幅画出个高价,捧一捧它,或是假装卖高价卖给这个人,再从这个人手里去转卖给真正想接盘的人,然后你和这个小有名气的人一起坐地分赃。大家也不要diss,这是当下艺术品行业内常惯的做法。


假如你是买方,你就得提防这种人性陷阱,谨防上当了。这幅画究竟有没有价值,有时连行家都很难判别,更别提你自己了。如果此时有人坐庄,擡升这幅画的底价,你有很大概率就会成为那个上当受骗者。这种情形,难道不很常见吗?


站在任何一个角度,都有利益最大化的方法。但问题来了,如果每次都用这种方式来修饰事物的内在价值,是否有风险?答案是肯定的。任何市场都有自我修正的能力,任何事物都有价值重估的可能。


我们看到的是,有些时候可以几十年的错的离谱,有些时候却又多行不义必自毙。真是个奇妙的世界。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