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愛的羈絆》(卡瑞爾.麥克布萊德)

書名:《母愛的羈絆》

作者:卡瑞爾·麥克布萊德

譯者:於玲娜

出版社:機械工業出版社

01 母親對女兒的羈絆

本書作者卡瑞爾·麥克布萊德博士,是美國著名的心理諮詢師,美國註冊婚姻和家庭治療學家,有近三十年的心理諮詢經驗,是治療家庭問題方面的專家。本書是基於作者自身的治療需求而成的,因爲她發現自己總是過於敏感、優柔寡斷,和異性關係總是不順利,即使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卻仍然特別不自信。

在她所接待的女性患者中,很多人跟她有同樣的症狀。經過多年的研究,她終於發現,這一切,來源於她們的母親,當她想要擺脫母親的影響,在市面上找相關的書時,卻發現沒有一本適合她的。於是她決定根據自己和接待的個案經歷寫一本關於母親給女兒的負面影響的書——就是這本《母愛的羈絆》。

所以,這本書主要是寫給女性看的,特別是因爲母親對待自己的方式對自己心理造成了影響的女性。作者希望通過這本書幫助女性獲得覺察,擺脫母親所給的“母愛”,成爲自己,並在成爲母親後,不再重蹈上一代的覆轍。

下面,我將從三個方面來爲你講解這本書:首先,解釋清楚,爲什麼母愛會有“羈絆”?其次,這些“羈絆”對女兒有哪些負面影響?最後,我們一起來探討,女兒應該如何做,才能擺脫母愛的這些“羈絆”。

02 爲什麼母愛會有“羈絆”?

一個最主要的原因是:你的母親“自戀”。自戀,顧名思義,就是自己對自己的愛戀。自戀是人性的基本特徵之一,幾乎每個人都有一些自戀的特質。但這些特質得有個度:如果只是很少的自戀,是正常的;如果自戀特質特別多,那就是病態的了。

本書討論的正是母親的病態自戀帶給女兒的影響。因爲少量的自戀是正常的,所以後面本文將不再區分正常或病態,而直接將病態的自戀稱爲“自戀”。

因爲母親自戀,所以她只關心自己,從來不關注女兒的感受。她更在意事情,卻對女兒沒有一點同理心。

比如一位自戀的母親,在面對女兒離婚時,她不關心女兒的情緒,只是關心“房子歸誰?監護權歸誰?請了哪位律師?”,當女兒試圖向她表達自己的感受時,她卻把話題又轉到女兒打算要多少贍養費,律師接下來要採取什麼措施上。女兒的感受對她來說一點兒也不重要,女兒在她面前無足輕重。

還有的母親自戀的表現爲總是愛挑毛病和指責別人。她們只會看見女兒身上的缺點,並不斷加以指責。哪怕女兒犯再小的錯誤,她都要指出並批評。女兒不知道這是母親自戀,她們會認爲母親總挑她們的毛病,就是因爲自己做得不夠好,她們對這些批評照單全收,長大後,這種覺得自己不好的感覺已經內化,於是她們從內心深處覺得自己“永遠不夠好”。

還有的母親的自戀表現爲把女兒當成自己的附屬品。她認爲女兒優秀,就是她自己優秀。所以,她以自己的喜好來操縱女兒的一切,從不在意女兒真實的需要和欲求。女兒要穿什麼衣服,頭髮要染成什麼顏色,要上什麼樣的學校,交什麼樣的朋友,嫁給什麼人等等,全是她的安排。如果大家都讚美她,都說女兒優秀是她的功勞,她就高興。她關心女兒,努力讓女兒變得更優秀,只是爲了讓她自己給別人留下好印象。

甚至有些母親控制女兒做到了事必躬親的地步。她們試圖影響、控制女兒生活的方方面面,女兒幾乎沒有自我成長的空間。而她們的母親看上去好像很偉大,她們非常關心女兒,事無鉅細地爲她們考慮,爲她們安排。然而,這些行爲卻大大地削弱了女兒的自我,她們的天性,她們的夢想,處理人際關係的能力,統統被母親壓制了。

說到這裏,可能你會問:那家裏的其他成員呢?父親呢?是呀,一個家庭不止有母親,還有父親。那母親傷害女兒時,父親在幹什麼呢?

書裏給的答案是:父親正在圍着母親轉,像一顆行星圍繞太陽轉一樣。也許你很難理解,但稍微想一想,也就明白了。自戀的人結婚對象一定是一個允許她處在一切行爲中心的人。一定是能接受她自戀的人。即使剛開始不接受,但爲了維持婚姻,也必須如此。

因爲父親把注意力集中在母親身上,也就無暇顧及到女兒了。甚至女兒與母親發生矛盾時,不管誰對誰錯,父親永遠站在母親那邊,考慮母親的感受,不顧女兒的感受。

即使有些父親不是主動不管女兒,也會被自戀的母親“逼”得不管女兒。因爲如果父親與女兒關係好,自戀的母親就會嫉妒女兒。

書中講了一個例子:勞拉是家裏最小的女兒,她一直與父親關係親密。母親因此經常表達對她的不滿,說她愛父親勝過愛自己。但實際上,她的真正意思應該是對丈夫不滿,認爲丈夫對女兒的愛超過了對她的。有一次,勞拉和父親在院子裏種花,母親竟然朝他們扔石頭!

那,如果家裏還有其他成員呢?比如兄弟?作者說,男孩與母親又是另一種關係。自戀的母親一般不會對兒子產生過多的傷害。因爲,在和自己丈夫的關係上,女兒或者其他女人會對自己造成威脅,而兒子不會。如果一個有自戀母親的家庭又有女兒,又有兒子,那母親一定會對兒子更好,完全忽視女兒。而兒子,因爲母親對他好,他也樂意回報母親,於是與父親一樣,圍着自戀的母親轉。這樣,女兒就被完全忽視了。

以上就是我們第一部分的內容。小結一下:母愛的“羈絆”,指的是自戀的母親對女兒造成的影響。因爲自戀,她們只關心自己,完全不關注女兒的感受;因爲自戀,她們希望女兒活成她們喜歡的樣子就好了,所以控制女兒的一切,讓女兒沒有自我。因爲自戀,家庭的其他成員不得不圍繞母親轉,而完全忽視了女兒,導致女兒感受不到家庭的愛。

03 自戀型母親對女兒的影響

自戀型的母親對女兒的影響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一個是在生活中嚴重缺乏自信,一個是在感情上容易受挫,還有一個是自己也可能變成自戀型的母親,在教養小孩時重蹈母親的覆轍,或者由於過於擔心自己會重複母親的方式,而陷入焦慮,矯枉過正。讓我們具體來看一看。

前面我們講過,自戀的母親總是批評女兒,不管女兒做得多好,都只有批評。這樣就導致了女兒長大後在生活中嚴重缺乏自信,要麼不認可自己,無論做到多高的成就,總是覺得不夠好,要麼完全放棄自己,覺得反正做不好,不如干脆不做。

不認可自己的女孩總是認爲,只有更高的成就才能體現自己的價值,然而即使實現了一個又一個的高目標,內心總有個聲音說:這還不夠好。好像有一股力量推着她去追求更高的目標,但達到這些目標後獲得的良好感覺卻稍縱即逝——因爲她又會給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這樣其實她一直都沒有獲得真正的快樂,她只是在不停地追尋,像農村裏的驢子,面前有個胡蘿蔔,一直吸引着向前,可卻永遠也喫不到。

而且當她取得了一定的成績,卻不敢承認那是自己的成績,她認爲她取得成績只是因爲運氣或者巧合,甚至她根本沒取得多麼好的成績,是別人謬讚了她,她接受這樣的謬讚,她是個騙子。

這些很容易造成她焦慮、自卑、抑鬱和沮喪,因爲她永遠覺得自己沒有達到期望的目標,卻又不斷地找機會證明自己的價值。整個人陷入一種“追求”與“否認”的扭曲中。

那麼,除了不斷追求更好更完美的女孩。那些完全放棄自己的女孩呢,這類女孩會總是認爲自己反正什麼都做不好,做了也是失敗,乾脆就什麼都不嘗試了。

但實際上,我們都知道馬斯洛的需求理論,人都是有自我成就的需求的。所以這些孩子,內心深處是渴望自己能做好的,可總有個聲音告訴她:你做不好。於是,她因爲害怕失敗而不敢嘗試,久而久之,長期壓抑自己,她就會痛苦,當這些痛苦無法排遣時,她可能就會去找一些防禦機制,比如抽菸、喝酒、吸毒等等來麻痹自己。

她們也知道麻痹是在逃避,也想要改變,可是她不相信自己能改變。於是就在想要改變與不相信能改變之間不停徘徊,蹉跎歲月。

以上是自戀母親對女兒的第一個影響:缺乏自信。那第二個影響呢?是會導致女兒在情感中很容易受挫。因爲人總是容易被熟悉的事物吸引,自戀型母親的女兒習慣了與母親的相處模式,無意識中,會照着與母親相似的相處模式來與伴侶相處,久而久之,問題就出現了。

不停追求高成就的女兒,她會在無意識中找需要她照顧的男人。因爲從小到大她就是一直在滿足母親的需要,所以長大後她的潛意識也會找一個像母親一樣需要她不停提供滿足的人。當她能夠照顧伴侶,能滿足他的需要時,她會有熟悉感,這樣她纔會覺得安全。

然而人都是這樣,當他得到越多,他就需求越多。所以女人付出越多,這個男人反而要求越多,甚至吹毛求疵。她最終可能會不堪重負,身心俱疲。如果她一直意識不到自己的這個問題,後面找的伴侶依然會延續這種情形,以至於我們俗話說的,總是“遇人不淑”。

這是一種情形,是這種情形的反面:她會傾向於找一個能讓自己完全依賴的人。這種情形對應的女兒就是上面提到的認爲自己什麼都做不好,乾脆就什麼都不做的女兒,我們把她們稱做“依賴型的女兒”。

剛開始談戀愛時,一般都是男生爲女生付出,依賴型的女兒會以爲自己終於找到了一個男人,能彌補她小時候沒得到的愛,她以爲自己“夢想成真”了。男人付出越多,她的要求就越多,她無止境地要求,當他做不到時,她就生氣,像小時候媽媽生自己的氣一樣。她重現了小時候母親與自己的相處模式,只不過現在她成了“母親”,伴侶成了兒時的“她”。久而久之,伴侶會不堪重負,情感破裂。

同樣的,如果她意識不到這是自己的問題,下一段感情,她依然會用兩樣的方式與伴侶相處,可想而知的結果,同樣是破裂。

這樣循環幾次之後,不管是高成就的女兒,還是依賴型的女兒,可能最後就是落得孑然一身。她們會覺得自己無可救藥,不值得被愛,因此而決定永遠不愛,獨處一生。而且她開始非常害怕與別人建立關係,有意識地迴避約會,感覺孤獨卻仍選擇孤獨。

當然,不是所有的自戀型母親帶出來的女兒都會孤獨終生,有些也能很幸運地結婚,生孩子。可是,生了孩子後,問題又來了。沒有意識到自己受了自戀型母親影響的女兒,在有了孩子後,可能會重複母親對待自己的方式,以同樣的方式去對待自己的孩子,尤其是對女兒。

而已經意識到自己受了自戀型母親影響的女兒,在有了孩子之後,可能會害怕自己重蹈母親的覆轍,一切按照與母親完全相反的方向來,卻沒想過:物極必反,過猶不及。

比如她有個自戀型的母親,曾經對她的一切都漠不關心,爲了擺脫母親那種方式,她對自己女兒過於操心,操心她的每一件事,去的每一個地方,弄得女兒很壓抑;或者覺得自己從來沒得到過母親的讚揚,要讓女兒得到肯定。於是過分地誇獎女兒,使得女兒認爲那不是自己,是媽媽理想中的女兒,自己達不到媽媽說的那種狀態,從面產生自卑感。

這些都是因爲害怕自己重複母親的方式,而做出的過分改變,她們以爲自己在避免重蹈覆轍,實際上是掉入了另一個陷阱。

04 如何擺脫母愛的羈絆

其實,面對這些傷害,沒有別的辦法,就是首先,就是要接受。接受自戀的母親的傷害,這一點可能會讓很多人覺得很不情願,或者覺得難以接受。

但就是沒有別的辦法,只有自己接受,接受你的母親不像其它的大部分母親一樣對孩子有愛心,關心孩子,而是一位自戀型的母親。因爲你沒辦法改變別人,只能改變自己。放棄期待母親會改變,讓你解脫出來,才能開始後面的治療。畢竟你還有屬於自己的一生,不應該被上一輩所羈絆。

當你接受你有一個自戀型的母親,接下來,你要讓自己的情緒釋放出來。你可以寫日記,在日記裏盡情地宣泄。然後你可以找一個安靜的地方獨處,關上窗簾,抱着枕頭,讓自己盡情地哭泣、大叫,以及任何能釋放情緒的舉動。

你還可以找回兒時的那個小孩,去擁抱她,給她安慰。比如躺在搖椅裏,輕輕搖晃,閉上眼睛,把自己想象成一個小孩子,緊緊地擁抱她,與她交談,然後把每次與她的互動寫在日記裏,觀察自己的進步。

你也可以把自己想象成母親,去商店買一個你喜歡的洋娃娃,把她帶回家,跟她說話。把她放在牀上、化妝臺上或者沙發上,一切顯眼的地方,讓她時時提醒你她需要你。然後你可以問問她,她做錯了什麼,她需要你爲她做什麼。同樣把你心裏的想法記下來,隨時回顧,明確自己還需要釋放哪些情緒,以及怎樣滿足兒時未被滿足的需要。

當你完全接受了自戀型的母親,並完成了所有的情緒釋放後,就可以進行下一步了:擺脫母親的控制,做真正的自己。

進行這一步前,首先需要清楚認識小時候不是自己不夠好,而是母親將她自己的感情投射到了你身上。解釋一下,投射,是指一個人把她自己的情緒看作是從其他人那裏來的,認爲是對方讓自己產生了這樣的情緒。而女兒,往往是自戀型母親的投射對象。

所以,要擺脫自戀母親的影響,首先要從她給你的思想上獨立出來。小時候母親指責你,要求你,不是你不夠好,僅僅只是因爲母親把她的情緒,投射在了你身上。即使你做得再好,母親自己心理有問題,她還是會投射在你身上,對你吹毛求疵。

瞭解了這一點,接下來,你需要消除自戀母親讓你覺得,你始終做得不好,你永遠也做不好的消極觀念。如果你心裏那些內化的觀念是來自於一個不愛你、不同情你,無法跟你建立親密情感的人,你還要像小時候那樣相信這些觀念嗎?

如果你的答案是“不”,那麼,接下來,就開始行動吧。每當心裏那個消極的聲音說你不夠好時,就用筆記下來,反駁它:這是誰說的?這是真的嗎?每一次只要消極觀念出來時就記下來反駁。久而久之,消極觀念就會出來得少了。而你,也就漸漸地從自戀母親的思想控制中獨立出來了。

擺脫了母親的思想控制後,你就可以找回真實的自己。你可以寫一張“我怎樣”的清單,儘量用積極詞彙客觀地表達,比如“我聰明、仁慈、樂於助人、有同情心、勤奮、努力、誠實、正直、負責任”等等。

然後,安靜地想一想小時候喜歡什麼,都玩些什麼。也許小時候因爲母親的原因,直到現在也沒有做自己喜歡的事情,那從現在開始重新把它找回來。找到那些能讓你產生愉悅的事情,就着手去做。

不要擔心年齡,年齡永遠不是問題,六七十歲開始練瑜伽的人比比皆是,而且練得很好。你不是爲了要成爲某方面的明星,而只是爲了找回自己的快樂。你只有找回自己真正的愛好,做自己真正喜歡做的事,而不是媽媽要求你做的事,你纔算是找回了自己,擺脫了母親的影響。

當你完全擺脫了母親曾經給你的影響,並在以後都不再受她的影響時,你就真正地療愈了。不過,療愈了自己還沒完,前面已經講過,自戀的行爲是會遺傳的。母親的自戀,其實是因爲曾經過度的情感匱乏。因爲她們情感匱乏,所以給不了女兒想要的情感。而女兒得不到想要的情感,很有可能又從自己的後代來索取。這種扭曲的愛,像一種痛苦的遺產,代代相傳。

那,如何終結這種遺傳呢?書中告訴了我們幾個方法,一起來看看。

首先,我們在擺脫母親的影響時,實際上已經瞭解了很多自戀的品質,那我們自己在面對孩子時,就要儘量避免自己表現出這些品質。比如,我們知道,自戀母親沒法對自己的情緒和行爲負責,她們總是把它投射到女兒身上。那我們在面對自己的孩子時,就要學會對自己的情緒負責

自戀母親從來不鼓勵孩子表達真實的自己,我們要學會真誠地鼓勵孩子表達自己,即使我們不同意她的看法,即使孩子的表達會讓我們不高興。我們要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不要投射在孩子身上。

我們在療愈自己的過程中,也瞭解到自戀母親不關注孩子的感受,只關心自己。那我們在面對孩子時,就要時刻保持這樣的覺知,要學會去感知孩子的感受,並表達出來,同時幫助他們認識自己的感受。比如,對孩子說:“我發現你很生氣”;“你挺傷心,是嗎?”“我覺得你很沮喪”不管孩子多大,表達我們關注他們的感受,讓他覺得他是一個真實的、重要的個體。

我們還可以通過各種有效的方法去了解孩子,瞭解他們喜歡什麼,不喜歡什麼,鼓勵他們去追求自己喜歡的東西,同時告訴他們,你任何時候都愛他們。他們是什麼樣的人比取得什麼成就更重要。

當然,不管是自戀的母親,還是正常的母親,在育兒的道路上,每個父母都需要學習。書中只是給我們講了幾個方面,更多的方面我們可以從其它優秀的育兒書籍去獲取。

好了,現在來總結一下,如果你要擺脫自戀母親的影響,首先你要接受自己有一個自戀的母親,然後運用各種方法使自己從母親的影響裏獨立出來,做真實的自己;最後,療愈自己之後,時刻保持覺知,不要讓母親自戀的品質遺傳給你,而你又在孩子身上實施,給孩子帶來傷害。

05 總結

很多女孩在生活中極度不自信,要麼靠不停追求高成就來證明自己,要麼自暴自棄,靠抽菸酗酒吸毒這些極端行爲麻痹自己,感情上三番五次受挫,找不到志同道合的真心人。其中有個重要的可能原因是,她們受了母親給她們的負面影響。她們的母親,很可能是一位自戀型的母親。

那如何擺脫這些負面影響呢?我們從三個方面爲大家講解了如何擺脫這些負面影響:

首先,你要了解什麼是“自戀”,“自戀型”的母親都有哪些特點以及她們是如何傷害女兒的。總的來說,自戀的母親會在這些方面傷害女兒:她們從來不關注女兒的感受;她們控制女兒的一切,讓女兒沒有自我;她們讓全家人圍着她們自己轉,忽略女兒。

自戀的母親對女兒的傷害造成了哪些影響呢?書中講了三個方面:一個是生活中極度不自信,需要不停地靠高成就來證明自己的價值,或者乾脆連嘗試都不嘗試就承認自己不行。而不管哪種方式,帶來的都不會是身心的快樂;另一個是感情頻繁受挫,三番五次地受挫後乾脆選擇獨身;最後一個是在後代的教育上,要麼延續媽媽的教育方式繼續對自己的孩子造成傷害,要麼因爲過於擔心自己會重蹈媽媽的覆轍而竭力向相反的方向努力,結果過猶不及,同樣對孩子造成傷害。

知道了自戀型母親對女兒的影響,那如何擺脫這些影響呢?首先,要接受自己有一個自戀型的媽媽,因爲你改變不了他人,你只能改變自己的態度,接受是你唯一的救贖之道。接受之後,可以嘗試釋放情緒,把曾經在母親那兒獲得的所有不快樂的情緒全部釋放出來,然後擺脫母親的影響,做真實的自己。最後,在自己的育兒問題上,時刻保持覺知,不要重蹈母親的覆轍,終結自戀品質的遺傳。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