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變革史反思

劉玉全先生的長篇歷史小說《康有爲風雲錄》經中國文史出版社出版於2019年10月發行了,有幸劉先生贈書,得以閱讀。該書以康有爲的行動軌跡爲主線,以史實爲依據,適度加入作者的想象豐滿人物形象,記述了從康梁變法直至北洋早期的一系列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閱讀此書,那一段特殊歷史時期波瀾壯闊的社會圖景宛如重現,掩卷沉思之餘令人恣嗟。

晚清直至北洋時期,華夏神州風雲際會,中華民族迎面所遇是三千年未有之大變局,任你是王公貴族還是販夫走卒,都不可避免的爲時代的洪流所裹挾,或爲泥沙俱下,或爲金玉激揚。在這樣的大背景下,每一個有思想有擔當的讀書人都責無旁待被置於民族國家命運如何向前的拷問之中。

歷史已經走過了百餘年,作爲一個愛讀點閒書的人,閒暇無事也愛對歷史胡思亂想發一番感慨。我雖然偏愛人文歷史,然而畢竟這不是自己的專業,成年了也沒有下功夫系統認真的做過研究,所依據的只是手機閱讀所獲得的碎片化知識,在雪泥鴻爪般的印象裏隔岸觀花,所謂思考總不免失於穿鑿和偏頗。

藉由閱讀劉先生的《康有爲風雲錄》,曾經碎片化的閱讀似乎成爲拼圖遊戲中的一個個殘片,得以拼接出晚清直至北洋連貫的內在脈絡,前人救亡圖存的心路歷程和黑暗中的探索足跡逐漸清晰起來。掩卷出神,那段歷史的洪流似乎又在眼前奔流,浮光掠影間曾經的仁人志士在洪流中閃現,他們或激揚或深沉,或面帶信心的含笑着,或滿懷悲憤的痛哭着。而每一個人望向當今的目光裏都飽含着深情,也許他們想問問你我——曾經他們的探索和抉擇,爲我們這個民族,爲我們這個國家帶來了什麼?我身爲他們後人,究竟如何評價他們當初的探索和抉擇?他們懷有的疑問,探索中的迷茫,後人可曾真正找到答案和方向?他們未竟的事業,代代相傳到你我手中,是否還在真誠而精進的實現着。或者簡單說——我們今日的哪些幸福,來自於他們曾經的探索。

中華民族是勤勞善良的民族,有着五千年的燦爛文明史,同時中華民族也是一個苦難深重的民族,五千年的歷史充斥着暴力殺戮和黎民百姓的血淚嚎哭。五千年來一代雙一代的知識精英飽含着家國情懷,於大廈將傾之際,以匡扶社稷爲已任,追尋着救世的良方。然而傳統華夏文化氛圍所孕育的知識分子,始終沒有突破自身文化基因的限制,所謂救世始終沉陷在王朝更迭怪圈之中。

二千年的封建史中,皇權和底層百姓生存矛盾,疊加中原和草原的政治文化衝突,血雨腥風的權利爭奪戰兩三百年就重新來過一次。近代隨着西方貿易和殖民的開展,華夏身不由已的被席捲入世界一體化的大歷史當中,西方列強勢力範圍的擴張,在打破了老大帝國閉環運行的舊模式的同時,也帶來了迥異於東方文明的科技和文明思維。華夏文明運行了數千年的一潭死水,在現代文明的洪流衝擊下,翻起了洶湧的浪濤。

在這樣的背景下,晚清的思想啓蒙,才真正突破了秦制以來封建王朝知識精英高臥隆中指點江山的思維框架,康梁變法正是這種思想啓蒙運動在政治層面的一次集中爆發。然而我們有必要試着釐清,晚清以康梁爲代表的知識分子,在西學東進擴展視野和知識結構後,對華夏文明究竟作出了什麼樣的反思,他們的變法又意指何處?

主流史觀和世俗的認識中,一直將1840年鴉片戰爭後大清王朝所面臨的危機定義爲“中國面臨爲列強瓜分,陷入亡國的危險之中”。在這樣的認識之下,變法圖強的目的是驅逐列強維護搖搖欲墜的王朝統治秩序,然而二千年秦制體系下的華夏究竟經歷了什麼,這樣的王朝統治值不值得人付出鮮血去捍衛呢?

華夏二千年的封建史中,一切以帝王的統治爲核心,知識階層有意無意淪爲權力的附庸,知識傳承無非是“統治術”“愚民術”和“文字遊戲”。二十四史是帝王家的“資治通鑑”,知識精英崇尚的儒家淪喪爲愚民的工具,文人沉溺於詩詞唱和的文字遊戲樂此不疲。這樣觀點可能過於偏激,然而歷史的事實卻在證明着知識階層良心淪喪的惡果。

二千年來封建王朝你方喝罷我登場,上演着一幕幕爭奪帝位的醜劇,文人家國情懷中“心繫蒼生”淪爲帝王搶奪山頭的遁詞和遮羞布。每一次改朝換代除了爲我們留下一批英雄豪傑建功立業的故事外,還有什麼積極意義?英雄豪傑逐鹿中原的背後,是黎民百姓的妻離子散,是億萬無定河邊骨的付出。每一次改朝換代,人口減損都幾近於半:秦統一中國人口由4000萬減少到1800萬,漢末到三國由6000萬減少到1800萬,隋唐之際由6000萬減少到2500萬,宋元之際由1.4億減少到7500萬,明清之際由2億減少到1.2億,最近的人口大減損太平天國死亡近1個億。每一次大動盪,人口減損率都近百分之五十,作爲對比,法國大革命因其血腥而廣爲世人詬病,大革命期間法國死亡40萬人,同期法國人口基數大概爲2000萬,死亡率爲百分之二。

韓非子在《五蠹》中說:”上古競於道德,中世逐於智謀,當今爭於氣力。”《論語》中儀封人評價孔子說:”二三子何患於喪乎?天下之無道也久矣,天將以夫子爲木鐸。”二千年前的古人已經意識到華夏所面臨的道德崩塌及其可能導致的民族災難,而且我們的聖人也已經應運而生主宰了神州的意識形態。但華夏自秦以往的二千年帝王史,我們所創造的世界究竟是璀璨奪目的人類文明瑰寶還是慘絕人寰的人間地獄?

如此冷酷的史實下,定義中華民族是苦難深重的民族真得恰如其份。然而更令人深思的是,這樣的苦難,除了少部分拜異族入侵之賜外,大部分的殺戮發生在我們民族的內部。如果說古代知識階層因爲缺乏參照系,而無法對這樣的史實進行反思,尚有情可原。那麼西學東進後,知識階層已經獲得了更開闊的視野,華夏民族的苦難在世界歷史中的絕無僅有,難道不該令有擔當的民族良心們所深思嗎?

如此反思下,西方文明對華夏的衝擊,究竟是洪水猛獸的威脅,還是沉寂黑暗的大地迎來的一縷曙光?

藉由長篇歷史小說《康有爲風雲錄》,我跟着劉玉全先生的敘述重走了一遍前人變法圖強的歷程,似乎我成了一個時光的逆行者,穿越回一個半世紀以前,同前人一起經歷風雲際會的晚清北洋。在這穿越中,我總會跳出故事的框架,將眼光投向更深遠的我們祖先遺留在歷史塵埃中的血淚,這些血淚又反過來促使我審視變法的歷程和前人的初衷。哪些事件正是在反思我們文化中的癌變基因,並因此試圖改良和清除。而哪些不過是以鏡爲仇掩耳盜鈴,自欺欺人開歷史的倒車?

歷史無法重演或是改變,然而我們審視歷史的視角卻可以改變。當我們評價一個事件的意義時,如果仍然僅停留在成敗得失的標準之下,那這些事件所蘊含的珍寶極有可能被我們的錯失。看清歷史是爲了還原真相,這個真相不僅是指當時的史實,更重要的是當下爲迷霧所籠罩的前行道路。

感謝劉玉全先生寫了《康有爲風雲錄》一書,藉由該書使我得以反思歷史展望未來。然而這些反思和展望,有些得到了確信的作案,有些答案仍然飄蕩在風中。所幸今日之中國政治清明,人民和睦,世界一體的格局已經初見成效,今日中國的知識精英得以在這樣優越而開闊的時代環境下思索歷史展望未來,潛藏在文化底層的癌變細胞已經被永久封印,中華民族苦難深重的血淚歷史再也不會重演。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