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变革史反思

刘玉全先生的长篇历史小说《康有为风云录》经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于2019年10月发行了,有幸刘先生赠书,得以阅读。该书以康有为的行动轨迹为主线,以史实为依据,适度加入作者的想象丰满人物形象,记述了从康梁变法直至北洋早期的一系列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阅读此书,那一段特殊历史时期波澜壮阔的社会图景宛如重现,掩卷沉思之余令人恣嗟。

晚清直至北洋时期,华夏神州风云际会,中华民族迎面所遇是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任你是王公贵族还是贩夫走卒,都不可避免的为时代的洪流所裹挟,或为泥沙俱下,或为金玉激扬。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每一个有思想有担当的读书人都责无旁待被置于民族国家命运如何向前的拷问之中。

历史已经走过了百余年,作为一个爱读点闲书的人,闲暇无事也爱对历史胡思乱想发一番感慨。我虽然偏爱人文历史,然而毕竟这不是自己的专业,成年了也没有下功夫系统认真的做过研究,所依据的只是手机阅读所获得的碎片化知识,在雪泥鸿爪般的印象里隔岸观花,所谓思考总不免失于穿凿和偏颇。

借由阅读刘先生的《康有为风云录》,曾经碎片化的阅读似乎成为拼图游戏中的一个个残片,得以拼接出晚清直至北洋连贯的内在脉络,前人救亡图存的心路历程和黑暗中的探索足迹逐渐清晰起来。掩卷出神,那段历史的洪流似乎又在眼前奔流,浮光掠影间曾经的仁人志士在洪流中闪现,他们或激扬或深沉,或面带信心的含笑着,或满怀悲愤的痛哭着。而每一个人望向当今的目光里都饱含着深情,也许他们想问问你我——曾经他们的探索和抉择,为我们这个民族,为我们这个国家带来了什么?我身为他们后人,究竟如何评价他们当初的探索和抉择?他们怀有的疑问,探索中的迷茫,后人可曾真正找到答案和方向?他们未竟的事业,代代相传到你我手中,是否还在真诚而精进的实现着。或者简单说——我们今日的哪些幸福,来自于他们曾经的探索。

中华民族是勤劳善良的民族,有着五千年的灿烂文明史,同时中华民族也是一个苦难深重的民族,五千年的历史充斥着暴力杀戮和黎民百姓的血泪嚎哭。五千年来一代双一代的知识精英饱含着家国情怀,于大厦将倾之际,以匡扶社稷为已任,追寻着救世的良方。然而传统华夏文化氛围所孕育的知识分子,始终没有突破自身文化基因的限制,所谓救世始终沉陷在王朝更迭怪圈之中。

二千年的封建史中,皇权和底层百姓生存矛盾,叠加中原和草原的政治文化冲突,血雨腥风的权利争夺战两三百年就重新来过一次。近代随着西方贸易和殖民的开展,华夏身不由已的被席卷入世界一体化的大历史当中,西方列强势力范围的扩张,在打破了老大帝国闭环运行的旧模式的同时,也带来了迥异于东方文明的科技和文明思维。华夏文明运行了数千年的一潭死水,在现代文明的洪流冲击下,翻起了汹涌的浪涛。

在这样的背景下,晚清的思想启蒙,才真正突破了秦制以来封建王朝知识精英高卧隆中指点江山的思维框架,康梁变法正是这种思想启蒙运动在政治层面的一次集中爆发。然而我们有必要试着厘清,晚清以康梁为代表的知识分子,在西学东进扩展视野和知识结构后,对华夏文明究竟作出了什么样的反思,他们的变法又意指何处?

主流史观和世俗的认识中,一直将1840年鸦片战争后大清王朝所面临的危机定义为“中国面临为列强瓜分,陷入亡国的危险之中”。在这样的认识之下,变法图强的目的是驱逐列强维护摇摇欲坠的王朝统治秩序,然而二千年秦制体系下的华夏究竟经历了什么,这样的王朝统治值不值得人付出鲜血去捍卫呢?

华夏二千年的封建史中,一切以帝王的统治为核心,知识阶层有意无意沦为权力的附庸,知识传承无非是“统治术”“愚民术”和“文字游戏”。二十四史是帝王家的“资治通鉴”,知识精英崇尚的儒家沦丧为愚民的工具,文人沉溺于诗词唱和的文字游戏乐此不疲。这样观点可能过于偏激,然而历史的事实却在证明着知识阶层良心沦丧的恶果。

二千年来封建王朝你方喝罢我登场,上演着一幕幕争夺帝位的丑剧,文人家国情怀中“心系苍生”沦为帝王抢夺山头的遁词和遮羞布。每一次改朝换代除了为我们留下一批英雄豪杰建功立业的故事外,还有什么积极意义?英雄豪杰逐鹿中原的背后,是黎民百姓的妻离子散,是亿万无定河边骨的付出。每一次改朝换代,人口减损都几近于半:秦统一中国人口由4000万减少到1800万,汉末到三国由6000万减少到1800万,隋唐之际由6000万减少到2500万,宋元之际由1.4亿减少到7500万,明清之际由2亿减少到1.2亿,最近的人口大减损太平天国死亡近1个亿。每一次大动荡,人口减损率都近百分之五十,作为对比,法国大革命因其血腥而广为世人诟病,大革命期间法国死亡40万人,同期法国人口基数大概为2000万,死亡率为百分之二。

韩非子在《五蠹》中说:”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谋,当今争于气力。”《论语》中仪封人评价孔子说:”二三子何患于丧乎?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二千年前的古人已经意识到华夏所面临的道德崩塌及其可能导致的民族灾难,而且我们的圣人也已经应运而生主宰了神州的意识形态。但华夏自秦以往的二千年帝王史,我们所创造的世界究竟是璀璨夺目的人类文明瑰宝还是惨绝人寰的人间地狱?

如此冷酷的史实下,定义中华民族是苦难深重的民族真得恰如其份。然而更令人深思的是,这样的苦难,除了少部分拜异族入侵之赐外,大部分的杀戮发生在我们民族的内部。如果说古代知识阶层因为缺乏参照系,而无法对这样的史实进行反思,尚有情可原。那么西学东进后,知识阶层已经获得了更开阔的视野,华夏民族的苦难在世界历史中的绝无仅有,难道不该令有担当的民族良心们所深思吗?

如此反思下,西方文明对华夏的冲击,究竟是洪水猛兽的威胁,还是沉寂黑暗的大地迎来的一缕曙光?

借由长篇历史小说《康有为风云录》,我跟着刘玉全先生的叙述重走了一遍前人变法图强的历程,似乎我成了一个时光的逆行者,穿越回一个半世纪以前,同前人一起经历风云际会的晚清北洋。在这穿越中,我总会跳出故事的框架,将眼光投向更深远的我们祖先遗留在历史尘埃中的血泪,这些血泪又反过来促使我审视变法的历程和前人的初衷。哪些事件正是在反思我们文化中的癌变基因,并因此试图改良和清除。而哪些不过是以镜为仇掩耳盗铃,自欺欺人开历史的倒车?

历史无法重演或是改变,然而我们审视历史的视角却可以改变。当我们评价一个事件的意义时,如果仍然仅停留在成败得失的标准之下,那这些事件所蕴含的珍宝极有可能被我们的错失。看清历史是为了还原真相,这个真相不仅是指当时的史实,更重要的是当下为迷雾所笼罩的前行道路。

感谢刘玉全先生写了《康有为风云录》一书,借由该书使我得以反思历史展望未来。然而这些反思和展望,有些得到了确信的作案,有些答案仍然飘荡在风中。所幸今日之中国政治清明,人民和睦,世界一体的格局已经初见成效,今日中国的知识精英得以在这样优越而开阔的时代环境下思索历史展望未来,潜藏在文化底层的癌变细胞已经被永久封印,中华民族苦难深重的血泪历史再也不会重演。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